收到个扎心提问:我39岁,工龄15年,熬上个副股长,副科是不是真没戏了?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普通人家的子弟,就像取经路上的沙僧,挑着Z重的担子,念着Z苦的经。师父师兄都成佛了,他才是个罗汉。

这话问得我直发蒙,仿佛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一无所有,却对未来充满盲目的乐观。与其说是积极向上,莫不如说夜郎自大。
一、普通科员提拔的机会很小。
在区县基层,普通科员提拔到副科,对于大多数草根而言,就像一个龙门一样,永远越不过去。
副科级为第十级,看似不算高,但在区县乡镇基层,副科级是二把手甚至是一把手的代名词。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实权,拥有重要的话语权。
县级单位35岁以下副科占比18%,想要提拔副科,工龄满4年只是表面上的入场券。
你仔细品品,身边的提拔的人,有哪个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又有哪个是凭自己能力,单打独斗出来的?
作为普通科员,只个没值班时三天三夜不合眼?现在想提副科,业务考核前20%,两年基层经历。这,只是个门槛。
有人为了提拔,不得不去外地挂职,主动报名驻村扶贫,回来也只是进入后备干部库。
说句实在话,我见过46岁破格提拔的笔杆子,这,太少了,谁知道人家背后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很多“明事理”的人,30多岁,感觉无望,就躺平了。
体制内这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谁起跑快,提拔得高,而是看退休后,谁能活得久?

二、体制内的竞争太复杂
人脉关系在提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系背景的人,往往能凭借其背后的人脉资源得到更好的机会,而草根一般都被排除在外。
内部晋升的具体条件、选拔的时间和流程等关键信息,有关系的通过人脉渠道提前知道,从而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他们能够根据准确的信息有的放矢,提拔的概率大大提升。
对于那些默默苦干、专注于业务工作的草根来说,在晋升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基层,你永远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中年人真的没有必要多想,你的焦虑正在浪费你的精力与时间。
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正道
体制内中年人,真没必要为三五年后的前途担忧。与其焦虑看不见的未来,不如把今天的茶泡得更香些。
体制内的在编人员,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其实生活也是一地。在许多人眼中,体制内的在编人员拥有一份稳定而光鲜的工作。
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在,并不像外人看到的光鲜亮丽,觉得进了体制就能改变阶曾,就能改变家族命运。
实际上,进入体制内,只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一般来说,基本工资大约在3500元左右,再加上绩效和奖金,一个月的收入大概能拿到5000元左右。
但是,每月固定开销却很大,2000多块房口贷不是钱?1000多块的孩子学费不是钱?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在一起,每个月收支平衡就不错了。
这还不算生病住院的钱,想要存钱,那是相当困难。
对大多数人来讲,进体制只是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很可能一辈子都止步不前。

总的来说,体制内人员的生活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在,我们要做的,只是不要过于悲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付出,用心生活,实现自己想要的。
毕竟,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记住:在体制的长跑里,赢家永远是那些稳得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