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两见李白两写《赠李白》诗歌解析

无心随墨 2024-03-26 09:16:10

一、引子

杜甫的《赠李白》现存两首,写于两人的交游时期,既记录了两人的游历经历,也见证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洛阳初见

天宝三载(744)夏初,三十三岁的杜甫与刚刚“赐金放还”的四十四岁的李白,在东都洛阳相见相识,两人再加上高适,三人在商丘梁园聚会,这第一首《赠李白》就写于这一时期。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诗歌的前四句“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描绘了杜甫在东都的生活状况,他对世俗的机巧感到厌倦,而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清苦。这种描写既反映了杜甫对现实的不满,也为后文对李白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四句“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由上面对世俗的不满,杜甫想到有青精饭可以让人常葆青春,那是延年益寿的仙药。但要想寻找仙药却很困难,因为林中已经被人采集的如扫过般干净。从这几句我们也看到,年轻的杜甫原来也是有过求仙长生的想法,也足可见道教在当时的影响力。

诗的后四句“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则是转入对李白的赞美和期待。杜甫称李白为“金闺彦”,赞扬他的才华和品德。李白此时已经被“赐金放还”,没有了政治前途,只能游山玩水,求仙访道,即所谓的“事幽讨”。这首诗还写出对未来和李白的“梁宋游”的期待,他希望一起归隐,能够在幽远的山林中寻找到珍贵的瑶草,暗示了对的现实不满。

这一首诗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李白境遇的描写,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描写自己的生活,后半部分赞美李白,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

三、山东重逢

写作上一首诗的次年,天宝四载(745),李白正在漫游齐鲁,杜甫也离家游历燕赵,最终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逢,这二首便写于此时。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首句“秋来相顾尚飘蓬”,开篇便以秋景为背景,烘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秋,历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悲秋之情的时节,而“飘蓬”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如风中蓬草般无依无靠的飘零状态。杜甫与李白,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人生的秋季,相互顾望,彼此都如同飘蓬一般,无法安定,无法找到归宿。这一意象不仅表达了两位诗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暗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

次句“未就丹砂愧葛洪”,借用了东晋道士葛洪炼丹求仙的典故,表达了杜甫对李白未能如葛洪般求得长生不老之药的遗憾与愧疚。在这里,杜甫并不是真的认为李白应该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借此典故,表达了对李白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惋惜。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然而却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未能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这无疑是杜甫心中的一大遗憾。

三句“痛饮狂歌空度日”,描绘了李白痛饮狂歌的豪放形象,同时也透露出对其虚度光阴的感慨。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以酒为伴,以歌为乐,这种豪放不羁的生活方式虽然充满了浪漫与激情,但在杜甫看来,却也是一种对才华的浪费,对生命的虚度。这种感慨既体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深刻理解与同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末句“飞扬跋扈为谁雄”,则是对李白性格与才情的直接赞美。飞扬跋扈,形容李白性格中的狂放不羁与傲视群雄的气概。李白才华横溢,诗酒风流,其豪放不羁的性格与卓越的才华在当时的诗坛上无人能及。杜甫用“为谁雄”这一问句,既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钦佩,也隐含了对李白未能得到应有认可的惋惜。

这一首《赠李白》,不仅体现了杜甫对李白才情与人格的敬仰,更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沉的感慨,展现了两位诗人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人生境遇。

四、结句

这两首《赠李白》不仅是情感真挚、意象生动的友情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两首诗,理解诗人间的交往,我们也既可以想象唐代诗坛的繁荣与多元,也能更好的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的生存状态与心灵困境。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