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觉得天津人不会吃面,可他们哪里知道,天津捞面比大多数地方的面都要讲究,光是卤子就能让人吃出幸福感,这样一碗面能好好吃一个小时,配上各种美味的菜码,简直就是一顿面食盛宴。
我记得最早吃到真正捞面的味道,还是在天津那些小巷子里面,每次去面馆里都闻着一股子卤子的香味。小时候每吃一次捞面都跟过年似的,有时候为了省钱会叫一碗面两个人吃,那时候吃面都要掐着点去,晚了就排不上号。面馆里人说的都是天津话,人们总是三三两两的说着话,一说就是一个下午,面馆里热热闹闹的,拌着面条的声音。面汤的颜色很好看,清亮透着点金黄,卤子浇上去以后漂着点油花,配上各种新鲜的菜码,光是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厨师在面馆后面的案板上揉面,他们会把面揉得很有韧性,下锅煮的时候控制火候和时间,把面条煮得恰到好处。每次去吃面都能看到老顾客跟面馆老板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几十年前的事情,说起以前的面馆是怎么开起来的,说起那些已经不在的老面馆。每个老面馆都有自己独特的卤子配方,这些配方都是祖传的,从来不会轻易告诉外人。
面馆里的座位都不多,经常要等位置,但是没人会觉得不耐烦。等位的时候可以看着别人吃面,看着面条怎么下锅,看着卤子怎么浇上去,闻着面馆里的香味。有时候来的晚了,面条卖完了,老板就会很抱歉地说明天早点来,第二天一早就能看到不少人排队等着开门。
卤子是天津捞面的精髓,每家面馆的卤子都不一样,有的偏咸,有的偏甜,有的放香料重一些。最好的卤子要用大骨熬制,要一点一点地调味,火候要掌握得刚刚好。有些面馆的卤子要熬一整天,才能熬出那种浓郁的香味。菜码也很重要,韭菜丝、豆芽、黄瓜丝、肉丝,每样都要新鲜,切得整整齐齐的。
说起天津的喜面,那可真是一种讲究。办喜事的时候,专门请面师傅来做面,从和面开始就很有讲究。面要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又白又细,才能擀成面条。喜面的卤子更是要用上好的材料,熬得浓香四溢,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喜面的菜码也特别丰富,荤素搭配,颜色搭配,都要讲究。最上面还要放上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吃喜面的时候,大家都说着吉利话,气氛特别热闹。有时候一大家子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面,说说笑笑,比吃大席还热闹。
我从小就喜欢看面师傅擀面,他们的动作特别熟练,一个面团三下五除二就擀成了薄薄的面皮。然后把面皮折叠起来,用刀切成细细的面条。切好的面条要撒上面粉,这样才不会粘在一起。面条的宽窄要一致,这样才能煮得均匀。
吃过的人都说天津喜面香,可是外地人总觉得面就是面,能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区别就在于那字,面条的筋道,卤子的香浓,菜码的搭配,每一样都很有讲究。就连吃面的时候,也要讲究一个细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美味。
我觉得天津捞面之所以没能走出去,主要是因为它太讲究了。光是一个卤子,就需要很多功夫,材料要好,火候要到,调味要准。面条也是要现擀现煮的,做不了太多,也做不了太快。这样的面食,就不太适合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快餐,快快地吃完就走。可是天津捞面不是这样的,它需要慢慢地品,细细地尝。每一口面条都要蘸着卤子,配着菜码,这样才能吃出它的味道。这种吃法,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还有就是天津人不太爱出去打工,特别是开面馆这种辛苦活。做面是个技术活,要学很久才能学会,而且每天都要很早起床准备。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干这种辛苦活呢?所以,会做天津捞面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天津捞面能简化一点,是不是就能推广出去了?但是简化了,那就不是天津捞面了。它的精髓就在于那些繁琐的工序,那些讲究的做法。所以,它注定是个小众的美食,只能在天津这个地方,慢慢地被人们品尝。
天津是唯一能把捞面吃成席的地方。捞面配三鲜卤,糖醋面筋,清炒虾仁,肉丝香干,炒鸡蛋;豆芽菜,煮黄豆,黄瓜丝,红粉皮等菜码
西北穷有穷的道理
吵吵个屁!天津人能把全国各地的特色菜做成天津人也爱吃的口味,还能让外地人吃出老家的味道,另外还有一番滋味。信不信由你![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