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大习惯:一是心理习惯,二是思想习惯,三是行为习惯

人之书 2024-04-05 10:26:29

人只要还活着,就必然会处在某一种心态之下。

即使在睡梦之中,人们依然会受到自身睡前的各种心情影响,故而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拥有平静且又深度的睡眠。

假如一个人时常使自己处于一种愤怒的心理状态之下,那么关于这一类心理状态的学问,就叫做愤怒心理学。

生活有很多种状态,人的心理也有很多种状态。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人的一生都至少拥有童年与成年两种生活状态。或者生老病死四种生存状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特殊的状态,也有一些一般的正常态。

生活有一种常态,家庭也有一种常态;社会有一种常态,天下也有一种常态;万事万物都会有一种自身的常态。

人类自身包括人的内在心灵,也自然会有一种惯常的存在状态。

这种惯常的心理习惯、心理状态,就是人的本心、本性,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与性格。

培根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行为?什么是习惯?什么是性格?什么又是命运?

这些词语大家都耳熟能详,却也可能并不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

其实,思想就是人类头脑中的各种想法、看法、见解与认知等。

思想一词是一种比较书面化的表达,往往只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它往往是指一种比较系统且完整的认知体系。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一个人的思想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

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各种行为,便会逐渐养成其自身的各种习惯。

一个人长期不断的各种习惯,又会塑造出其自身的各种性格。

一个人对于万事万物的不同的性格反应,就会左右其一生的运势与命运。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然而,什么是习惯?人们应该如何认识它?如何把握它?可能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它。

其实,习惯并不仅仅是人的外在行为习惯。人应该有三大习惯:一是心理习惯,二是思想习惯,三是行为习惯。

关于人的心理习惯的学问,就叫做心理学;关于人的思想习惯的学问,就叫做思想认知学。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万物有道,道分阴阳。

人只有身心二物而已。心一分为二化生出阴阳,阴阳便是人的魂魄。心魂就是指人的心理;心魄就是指人的思想。

心理情绪与思想认知,都是人的灵魂内在与心灵内在。

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人也有自身的天地人三才:魂如天,魄如地,身如人。

身、魂、魄,就是天地人三才。所以,人的内心情绪如天,思想认知如地,身体行为如人。

因而,人的心理习惯是天,人的思想习惯是地,人的身体行为习惯是人。这就是天地人三才。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同样的道理,人的身体行为习惯取决于人的思想认知习惯,人的思想认知习惯取决于人的内在心理习惯。

人无法背离大地,大地也无法背离天空。天地人本是一体。

人的身体行为,无法逃脱自己思想的束缚;人的思想认知也无法脱离自己内在心灵的制约。身魂魄也本是一体。

人的身体行为习惯,遵从于思想习惯;思想习惯又遵从于心理习惯。它就像“人法地,地法天”一样。

假如一个人是左撇子,他习惯于用左手去拿取物体,这就是一种身体行为习惯。那么,他在开门以及拿取物体的时候,都会很自然地选择用左手去做。

假如这个人是一个隐藏身份的特工,某一天他左手的秘密首先暴露了,他需要把左手改换成右手,以逃避追捕。那么他可以轻易改变自己用手的习惯吗?

习惯既已养成,假如没有一定的方法,哪有那么容易改变呢?

其实,人的外在行为习惯很难改变,要想真正改变只有两种正确途径:一是首先改变其思想,二是首先改变其心理。然后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其外在行为。

倘若思想改变了,行为就会跟着改变;倘若心理改变了,行为也会跟着改变。

拿取一个物体,左右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差别的地方也只是下意识的行为方式不同而已。

倘若人们能够在思想上首先意识到用哪只手,左右手谁又比谁优秀呢?

假如一个孩子是左撇子,你若想使他改成右手,只需要让他在心理上感觉用右手比用左手优秀就可以了。

或者还可以在思想上时刻提醒他用右手。又或者强行逼迫他用右手。

这些虽然都可以最终使之改变。但是强行改变往往是最困难、最耗力的方式。

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如果他总是改变不了自身的一些坏毛病,那一定是因为他在心理上、他在思想上,并不认为他的行为是不好的。

需知:人的外在行为习惯,取决于自身的心理习惯与思想习惯。

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从一个人的外在言行之中,都可以反应出他的内在心理与思想。

言语的伪装所花费的代价极低,行为的伪装所花费的代价却要高得多。所以,听人言语,不如观人行为。

行为比言语更能反应人的内里与实质。毕竟谎言与造谣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然而,人的外在行为与人的内在心理和思想相比,它又变得微不足道了。

又比如减肥瘦身,一个人的外部体态,是这个人一整个生活状态的外在显现。

人的一整个生活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思想状态、饮食状态、生活状态、运动状态等。

假如一个人只知道从饮食上去强行减肥瘦身,那一定是最痛苦、最费力的减肥方式。

明星贾玲为什么能够一年减去一百多斤?她能够瘦身成功,应该不是表面上强行减肥的结果,而是在心理上与思想上,她首先就期望瘦下来;也就是在心理与思想上,她既不贪吃,也不怕花费力气。

假如一个人想减肥,但是在心理上又改变不了贪吃的毛病,在思想上又无法放弃对美食的追捧,在行为上又不喜欢运动,那么他对减肥的期望纯粹就是在找虐和自找没趣。

人们只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吃多了不好,或者从心理上改变贪吃、贪嘴的毛病,就可以实现轻松减肥。

一个人惯常的外在行为状态,取决于其思想认知状态;其思想认知状态,又取决于其心理状态。

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言行举止。

假如一个人时常表现出愤怒、生气、烦躁、暴躁等的心理情绪,这一类的心理特征,都可以叫做愤怒心理学。

假如一个人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挫折与不顺,就会立刻愤怒起来,慢慢地这种愤怒就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反射习惯,就叫做愤怒心理。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基础的反射心理,或喜或怒,或忧或悲。这都是在人们各自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

这种心理习惯一旦养成,倘若再想改变,那并不比把右撇子扭转成左撇子容易。

关键是:左右手的习惯人们都可以一眼看见,而心理的各种习惯人们甚至都无法意识到它。还能怎么改变呢?难道真的依靠强行改变吗?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各种习惯与习性。

大道无形,万物有形。有形之物可见、可变、可塑、可造;而无形之物、无形的习性、作风、风气等却很难改变。

人的身体是有形的存在,仅仅是左右手的使用习惯都已经很难改变,更何况是心理与思想上的习惯改变呢?

古人云:“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少儿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假如一个人对于某一件事,从心理到思想到行为,都养成了某种习惯,那么大概率他会一直做下去。而不会轻易见异思迁。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最强大的习惯,莫过于心理习惯,其次思想习惯,再次行为习惯,最后语言习惯。

古人云:“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人们大多都只会认同和欢迎与自己相同的人和事,而不会在意事物本身是对是错。即使有更好的道或德,值得人们去遵循,人们大多也只会本能地去遵循自身已有的习惯。

道德仁义礼智信,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人类不同的心理习惯与思想习惯。

假如人们已经养成了某一种心理习惯,就很难再扭转到另一种心理习惯上去。

假如人们能够做到空和静,能够做到清静自然、无为自在,能够做到禅静无垢,或许就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各种习惯。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习惯,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习惯都是轻松快乐的。

那些所谓的充满正能量的人,那些所谓的旺夫的人,就是拥有快乐心理的人。

那些一点就炸的人,那些遇事很容易就会烦躁和暴躁起来的人,就是拥有愤怒心理的人。

喜怒哀乐是生命体的专利,客观现实世界哪会有什么喜怒哀乐的变化呢?

世界是唯物的,是客观的;只有生命体才是唯心的,才是有情绪的。

人只有心合现实,心合大道,才能得道,才能明心见性、得见真实。

4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