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的原罪如何破除?

枫语联翩 2024-03-16 21:04:23
(1)

在2024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带来了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

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破除对学校出身的显性和隐形限制条件。

这个第一学历,指的就是初高中之后,首次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文凭,比如本科,专科,高职等;

假如第一学历优质,直接考上985名校,会被定义为好学生;

而假如只考上了一般本科,甚至是专科,高职,似乎就被社会在各种入学,入职,就业,报考中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第一学历的鄙视链能被打破吗?

如果能,又该如何打破呢?

(2)

其实现代高考可堪比古代的科举制度;

起源于汉朝,正式成形于隋朝,大规模使用于唐宋;

明清时日渐成熟,而最终废弃于中华民国成立,持续了1300多年;

通过这个制度彻底打破家族世袭的九品中正制,让社会中下层有能力读书之人有通道可以进入上层,释放个人才能;

科举的效果如何呢?

以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臣志士来看;

唐代,白居易,德宗贞元十六年(799年)考中进士;

宋代,王安石,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及第;

范仲淹,于1015年中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

苏轼,嘉祐二年(1057年)中第二名进士;

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年)中二甲进士及第;

明代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六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年(1547)中进士;

无一不是科举考试的优胜者,中了一二甲进士,之后开始做官,成为名臣,出人头地。

而那些落地的学子们,有几个是落第之后又发迹,最终飞黄腾达的?

有肯定有,但毕竟是很小概率的事情;

更不用说还有那些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的底层民众了。

假如不使用第一学历来筛选优胜者,淘汰落榜者,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学历,分数的背后不仅仅只是学历,分数;

而是态度,学习能力,承受力,毅力这些隐形的东西;

就像能考中进士者几乎都有出色的思考能力,拥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才能从政为官为国家效力,造福百姓;

因此,第一学历这个隐形的筛选机制是实实在在有用的;

即使不是100%准确,不是每次都有效,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用的。

(3)

然而,第一学历的困惑在于:

第一学历一般,然后考上了更好的研究所院校,在求职应聘时还是会折翼在第一学历上面;

以及学历相同的两个人,一个是985,一个是普通院校,企业会优先选择那个985毕业的;

个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第一学历不佳带给自己的阴影;

要明白问题究竟是出在哪个环节?

企业之所以看重学校出身,很大程度上和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有很大关系;

好学校,985,211,带着这顶光环,受到的国家扶持和资金支持更多,就更容易做出成绩,学生表现就会更好;

而普通院校缺少国家扶持,缺少资金,实力不足,表现平平,学生的表现就平庸;

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果始终存在,甚至还在越来越明显;

好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学生质量有天壤之别,那么企业必然会想也不想就舍弃出身不好的;

这在任何地方都是这个道理。

想要企业要改变观念,根据岗位特点,根据每个人面试时的特质,酌情选择匹配者;

而不是一味只看是否名校出身,普通本科就低人一等;

但你也得能说服企业,自己是好的;

自己虽然出身一般学校,但自己不差;

自己有眼光,有思想,有追求,有毅力。

那么,自己做好这些准备了吗?

(4)

所以,想要破除第一学历的魔咒,可能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愿就可以破除的;

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首先,国家制度设计上要让好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的扶持力度不要相差太多;

两类学校之间的差异缩小。

然后,普通院校要争口气,要力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改变教育模式;

不要别人鄙视你,自己还不争气。

企业要实事求是,让岗位和人想匹配,而不是唯学历选人;

最后,就是学生自己要争口气;

让自己体现出潜质,不要接受鄙视链底端的命运;

由此,第一学历的鄙视链才能被打破。

企业相信,第一学历好或者不好差别没那么大;

相信眼前这个人未来的发展潜质远大于学历;

他才愿意选择那个合适的,而不是那个持有985学历的。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

0 阅读:11

枫语联翩

简介:以独特视角看世界,注重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