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格外的偏爱,他的嫡系部队中央军里面担任要职的,清一色都是黄埔的学生。
这些学生也没有辜负蒋介石这个校长的信任,大部分都发展的不错,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但神奇的是,这些黄埔出身的名将要不是前四期的,要不是第六期的,唯独没有黄埔五期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起黄埔军校,很多人都会想到孙中山和蒋介石。
因为这所军校能成立完全是中山先生从后面推动的,而蒋介石这个军校筹备委员长把中山先生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但其实最早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荷兰出生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他1921年12月在广西桂林和中山先生见面的时候,向先生提了这个建议,让中山先生深以为是。
这才有了1924年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在广州黄埔岛建立军校的壮举。

关于校长的人选,最初孙中山先生选择的是程潜,蒋介石和李济深两人都是副校长。
但蒋介石对这个方案非常的不满,根本就不愿屈于陈潜之下,因此他跑到了上海消极反抗,还辞去了军校筹备委员长的职务。
后来在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斡旋下,孙中山先生这才把蒋介石放在了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上。
1924年3月27日,黄埔一期的新生参加了入学考试,一共有470人被录取。
这批学生里面的人才很多,徐向前、左权、陈赓、胡宗南、杜聿明、黄维等国共两党杰出的部队将领,都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
虽然这些学生在后来的征战中展现出了非常亮眼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其实他们在黄埔军校的学习时间,满打满算只有6个月。
如此短的速成时间里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可见黄埔一期的生源质量有多高,老师的水平有多厉害。

后来黄埔二期和黄埔三期把在校的学习时间延长到了一年以上,但这些毕业生当中并没有出现太厉害的人物。
反倒是学习时间同样只有半年的黄埔四期毕业生当中,又出现了林彪、张灵甫、胡琏、李弥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指挥人才。
纵观当时中国所有的军事院校,黄埔对学员的培养时间是最短的,完全就是一个短期的速成班。
但让人咋舌的是,这个速成班里面出来的学生,水平高的吓人,进入部队以后都有不俗的表现。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一代黄埔人,半部民国史”的说法。
之所以黄埔军校培养学生的时间如此之短,并不是他们故意为之,而是当时情况特殊,战争随时都会爆发。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教员们只能尽可能的压缩培养周期,把理论知识一股脑的传授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在战场上去实践,去运用。
毛主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黄埔的这个培养理念,正好完美契合了这一点。

黄埔一期只开设了一个步兵科,因此毕业的645名学生都是纯纯的陆军指挥官。
这645名学生除了在战争年代不幸牺牲的人之外,其余的都成长为了国共两党最杰出的将领。
共产党队伍中的开国元帅徐向前、开国大将陈赓,开国上将陈明仁、和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有“黄埔之光”称号的宋希濂、中国远征军司令员杜聿明等都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
经过了大半年的查缺补漏,到黄埔二期的时候学校准备充分了不少。
不但开设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和宪兵五个学科,招收了449名学员,在校的学习时间也增加到了一年。
这449名学员将星并不多,邱清泉、余洒度、覃异之、周逸群等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埔三期的招生学科只有步兵和骑兵两个,但招生人数较之前两期多了不少,达到了1300人。
这1300人当中毕业的有1233人,蒋介石麾下著名的特务毛人凤、康泽都毕业于黄埔三期。
除了他们,王耀武、戴安澜和新中国开国中将、担任过空军副司令员的常乾坤也都是黄埔三期的优等生。
黄埔四期再一次增加了招生人数,有2680人入校,其中毕业的达到了2654人。
这些人里面最厉害的,当属指挥奇才林帅了。
他不但2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军长,而且还是中国军人当中第一个指挥部队全歼日寇的抗日英雄。
因为在“辽沈战役”的时候他的指挥能力太厉害,导致蒋介石破防,大骂杜聿明,说他这个黄埔一期生打不过黄埔四期的学弟,简直丢人。
除了林帅之外,李弥、张灵甫、唐生明、刘志丹、曾中生、伍中豪等国共两党的优秀人才,都是黄埔四期的学员。

到了黄埔五期,招生的人数进一步增多,达到了3300人。
但这3300人当中毕业的只有2418人,不但留级生的人数创下了历年之最,这些学员毕业后在蒋介石麾下闯出名头的也没有几个。
反倒是他们之后的第六期学员表现不俗,很多人都成为了国民党政府里面的军政要员。
比如臭名昭著的大特务戴笠、国民党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国民党陆军中将孙明瑾等都属于黄埔六期。
巾帼英雄,革命先烈赵一曼、开国大将罗瑞卿、开国中将王诤和原山西省省委书记程子华也毕业于黄埔六期。
有人曾专门做过统计,黄埔前六期的毕业生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在国民党军队中当上了中高层军官。
这么多的人里面,为什么只有第五期的学员比较“不出息”呢?

黄埔的前四期毕业生之所以成才的很多,是因为当时全国各地有抱负有想法的年轻人都义无反顾的加入了黄埔军校。
生源的质量高了,毕业生的成材率自然就不会低。
这种全国人才争抢着上黄埔军校的盛况,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爆发以后荡然无存。
当时的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背叛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等进步人士。
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让许多人不再相信国民党政府。
因此很多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没有继续报考黄埔军校,直接加入了红军队伍,从而导致黄埔第五期的学员能力先天不足。

这一点蒋介石的心里面非常清楚,所以他一边加大招生的力度,一边让第四期没有毕业的学生重新进入了黄埔五期。
蒋介石的这个办法虽然让黄埔第五期学员的人数再创新高,但就质量而言,这些学员相比前四期还是差了很多。
1926年11月黄埔五期的招生结束,一共有3300名学员被录取。
但经过了9个月的学习后,1927年8月,只有2418人毕业,其余882人根本没有达到毕业的标准。
这个数字是非常吓人的,要知道黄埔前四期的留级生加起来才93人。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黄埔五期的学员有多么的“拉胯”。

这些毕业生除了极少的一部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外,剩余的人都按照惯例进入了蒋介石的中央军。
当时中央军的管理体系基本上已经趋于完善,蒋介石无法再给这一批毕业生提供施展自己的平台。
如此一来,这些学生只能进入基层管理岗位,在连营长的位置上慢慢的熬资历。
国民党政府里面拉帮结派,讲究资历,从不唯才是举。
在这种政治氛围的影响下,国民党军队也非常的死板。
没有人脉,没有关系的年轻军官,就算实力再强,想要出头都是很难很难的。
所以最后除了获得陈诚提携的邱行湘和抗日战争中击毙日军少将的郑庭笈之外,别的人都销声匿迹了。
就算是这两颗独苗,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发展也很一般。

邱行湘
邱行湘最高只担任了青年军改编的少将师长,1948年3月洛阳战役的时候被我军多俘虏。
郑庭笈出生名门,自身的实力也很不错,所以他在部队中发展的要比邱行湘好不少。
作为国民党军队中少数能打硬仗的人之一,郑庭笈1948年的时候被升任为中将军长,率部参加了锦州战役。
在锦州他被自己的学长林帅狠狠上了一课,全军惨败,连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
纵观前六期一万一千多名黄埔毕业学生,第五期的学员人数达到了第二多,但成材率却是最低的。
成材率低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才,那么第五期的优秀学员都到哪里去了呢?

郑庭笈
蒋介石无法得到的人才虽然黄埔五期的学员比前四期有所不如,但两千多名的毕业生中优秀的人还是有几个的。
许光达、赵尚志、宋时轮、陶铸、杨至成、郭汝槐、廖运周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许光达在还没有考进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他从黄埔军校炮兵科毕业以后就死心塌地的跟着共产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光达率部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
1955年的时候,许光达被授予了开国大将的军衔。

赵尚志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5年就加入了党组织。
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成为了第五期的学员。
从黄埔毕业后,赵尚志回到了东北,一直都活跃在抗日的第一线。
因为身份存疑,他曾先后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抓进了监狱。
但赵尚志坚贞不屈,任凭敌人怎么拷打,都从来没有透露过任何我党的机密。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是抗联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
1942年2月12日,受伤的赵尚志将军被日本人逮捕杀害,年仅34岁。

宋时轮早年曾在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习,1926年考进黄埔五期后,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为身份暴露的比较早,所以还没有毕业,他就被国民党特务以“共党嫌犯”的罪名抓获,在监狱里关了整整一年。
1929年出狱后,宋时轮进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率部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宋时轮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唯一一次消灭美军建制团的纪录。
1955年,宋时轮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陶铸和宋时轮一样,也是在黄埔五期学习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作为一个政工型人才,陶铸很少出现在正面战场上,但他所做的贡献一点也不小。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曾担任过广西、广东省委书记、中南局主要负责人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是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之一。

杨至成是侗族人,考进黄埔军校后经由周逸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并跟随朱总司令和陈帅一起上了井冈山。
因为积劳成疾,杨至成1938年的时候不得不到苏联去看病,这让他错过了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一直都在后勤方面工作,1955年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郭汝槐和廖运周两人虽然刚毕业就进入了国民党政府,但他们两个人的真实身份都是共产党员。
郭汝槐加入国民党后非常受陈诚的器重,升迁很快,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当上了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主管一切作战任务,是中共插入国民党内部最大的红色间谍。
廖运周虽然没有进入国军中枢,但也当上了国军主力师的师长。
淮海战役期间,他率部起义,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是因为如此,1955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了开过少将的军衔。
从这些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不是黄埔五期没有名将,而是这些名将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