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

玄门论道 2024-05-09 13:26:35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三道门:精于事道,讲究的是修己成人;立于世道,遵守的是修己安人;顺应天道,遵循的是修己达人。

一个人能到达的高度,取决于他能打开第几道门。

一、精于事道

为人处世中,当以立德为先,有德之人,人皆爱之,无德之人,人皆厌之,一个人的德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逐渐完善。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孔子的好友,在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德行已经为世人称道,但是他依旧每天都做一件事,那就是:完善自身。

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蘧伯玉十年如一日,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被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一个人的成长,在于其对自身的要求,不偏不倚地对待生活,才能德立而身正。

明朝时期,有位叫张畏岩的读书人,此人学识渊博,颇具声望。

有一年,他前去参加乡试,放榜时发现自己榜上无名,便破口大骂试官不长眼睛,不懂得分辨人才,此时,一位经过的路人正微笑着看他,张畏岩看见后大怒,随即将怒火发泄在此人身上。

谁知,这人不火也不恼,并说:“好的文章贵在心平气和,公子怒火如此重,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此外,考取功名也在命,命中无福,又有何用?”

张畏岩听他说得有理,连忙问道:“那我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那人说道:“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

张畏岩听后,幡然醒悟,从此慎独慎微,谦虚自持,历经三年后,终于成功考取功名。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人生实苦,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人活一世,行事易,为人难,品德的修炼是一个人终生的必修课,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的修养,才能顺利打开人生的第一道门,收获安身立命的资本,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二、立于世道

一个人若要更进一步,需要明白优秀取决于其格局的扩大。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曾被商汤铭刻在自己的洗澡用器上。

他把这句话刻在自己经常看得到的地方,其实就是在告诫自己:成长,就如同洗去身上的尘埃一样,每天保持更新,才是实现升级的根本。

逐渐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才能更加淡定地面对接下来的未知。

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叫娄师德的宰相,因为位居高位,所以他在平日就谨言慎行,宽厚仁德,时常自检,但却因为长得胖,被其他人取笑为“土包子”。

他不仅不生气,还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谁算呢?”

不仅生活中如此,面对“排挤”时,娄师德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格局,当时狄仁杰名气正盛,娄师德就向女皇推荐他做了宰相。狄仁杰不知此事,做了宰相后对娄师德百般排挤。

然而娄师德不以为然,依旧对狄仁杰礼遇有加。

女皇甚为赞赏娄师德,忍不住就对狄仁杰说:“你知道举荐你的是谁吗?是娄师德啊!”

娄师德的德行与格局让狄仁杰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慨地说:“娄公盛德,我不及他太远了。”

娄师德用自己的德行养大了自己的格局,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诗人谢枋得曾在《与李养吾书》中写道:“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所有的经历,都可以沉淀下来,形成处世的智慧,警醒自己,惠及他人。

正如余秋雨所说:“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第一道门到第二道门,不断成长的过程,便是前行的最大意义。

三、顺应天道

《论语·里仁》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德守德之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随。

古时候,就有“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说法,一个人德行的最高境界,可以影响他人、反馈社会。

明朝时期,有一个叫隆安县的地方,那里曾拥有规模盛大的集贸市场,但后来却每况愈下,变得冷冷清清,刚到任的知县余兴贤,觉得事出有因,准备亲自到市场察看一番。

这时候,有个商户悄悄找到余兴贤,愤怒地控诉市场败落的原因,他说是几个衙门差役和一些地痞流氓互相勾结,欺行霸市,又明火执仗,欺凌来赶集的民众……市场因此变得萧条冷落。

商户说完,掏出一张银票送给余兴贤,并解释说礼金是众多商户凑成的,希望他一定要多加治理,余兴贤见状,顿时皱起眉头,并严肃地表示拒收。

商户认为他不收钱物,是怕传出去坏了名声,恳切地说:“余大人,放心笑纳,我们绝对不敢外传泄露,影响余大人的仕途。”

余兴贤耐心地对商户解释道:“你放心,有问题我一定会及时解决,绝不会有丝毫偏袒。”

商户听余兴贤如此一说,只好惭愧离去。

人心古,天不欺,余兴贤虽然拒收礼金,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

查明真相后,余兴贤立刻将影响市集的闲散人员缉拿查办,对待各家商户也一视同仁,自由竞争。

不久,市场贸易便恢复如初,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此外,余兴贤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还带动了当地民风的朴厚和淳化。

在任期间,隆安县出现了兴隆泰安的景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业兴旺,大家都安居乐业。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五年后,余兴贤离任的时候,大家为感激余兴贤的恩德,特地在县城的路旁立了一块“余侯去思碑”,以长久纪念他的优秀品质和非凡功绩。

品行端正,不仅能够点亮自己,也可以照耀他人。

正如思想家黄石公在《素书》中所言:“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地去指责他人是一种傲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磨砺心性,当我们走进第三道门时,用良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无人不会信服。

《中庸》有言:“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是一场修行,当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就不会到处乱撞。

精于事道,修己成人;立于世道,修己安人;顺应天道,修己达人。在所见所闻中不断提升自己,就是一步一步跨过人生三道门的过程。

不管现在正处于哪道门前,愿你我都能在成长中,锐意进取,勇敢向上,努力超越自己,便不会枉活一世。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3 阅读:67
评论列表

玄门论道

简介: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