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员冒死救25万南京人,晚年饥寒交迫,中国民众募捐1亿相报

永旋评趣事 2025-03-12 15:20:33
一、南京沦陷夜:一个德国商人的生死抉择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日军大规模屠杀开始。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的约翰·拉贝,作为纳粹党南京分部负责人,本可随外交人员撤离,却在目睹日军暴行后,选择留守南京。

据《拉贝日记》记载,他在12月16日写道:“看到日本兵用刺刀挑起婴儿,我知道自己不能离开。”

拉贝联合美国传教士、丹麦商人等20余位国际友人,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他在小粉桥1号的住宅挂起德国国旗,收容650余名难民。这一决定,让他的纳粹党员身份与救赎行为形成历史罕见的矛盾体。

二、安全区:4平方公里的生命屏障

安全区占地约3.86平方公里,以美国大使馆、金陵大学等机构为核心。拉贝利用其纳粹党员身份,多次向日军出示德国政府文件,强调安全区受德国财产保护。

据南京市档案馆记录,1937年12月22日,拉贝手持纳粹党旗阻拦欲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日军士兵,成功保护院内1.2万名妇女儿童。

一直到1938年2月安全区解散之前,约25万中国平民在此期间获得庇护。拉贝每日巡视时,难民们自发在其汽车引擎盖上堆放感谢纸条,这些字条现存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编号NJM1995-0327)。

三、拉贝日记:铁证如山的暴行记录

拉贝在南京期间写下长达2117页的日记,详细记录日军每日暴行。

1937年12月17日记载:“中山北路的尸体堆高达6英尺,日本卡车直接碾压而过。”

1996年,尘封58年的《拉贝日记》在柏林公开,其中记录的500多起具体暴行事件,成为驳斥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的核心证据。

日记中附有80余张现场照片,包括日军活埋平民、焚烧尸体等场景。

这些影像资料于2005年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数字化处理,其中编号PH1937-0452的照片显示,拉贝正用身体阻挡日军进入难民收容所。

四、英雄末路:跨越国界的生死救援

二战结束后,拉贝因纳粹党员身份遭盟军审判。1946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向柏林法庭提交万人签名的证明信,陈述其救人事迹。

出狱的拉贝面临的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晚年的他已经无家可归,只能居住在一间租来的小房子里。他失去了工作,依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囊中羞涩时,拉贝甚至露宿街头。

中国政府得知此事,紧急在南京发动了募捐活动,25万甚至更多接受过拉贝帮助的南京市民积极参与,短短几天募集到约1亿元后折算成美元送到拉贝先生手中,还承诺以后每月给拉贝先生寄送生活费。

五、永续的感恩:从1937到2020的守望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中国政府向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工作的海德堡大学捐赠3万只口罩、620瓶抗疫药品。这批物资外包装印着拉贝手绘的“南京安全区地图”,以纪念83年前的善举。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展区编号E-12),保存着1948年南京市民写给拉贝的感谢信原件,其中一句“您种下的善因,我们世代不忘”,至今仍在触动着参观者的心弦。

结语

拉贝的复杂身份恰恰证明:在人类至暗时刻,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够超越政治身份。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在《拉贝传》中所言:“我们纪念的是具体历史情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辉,而非某个政治符号。”

面对复杂历史人物,你认为应该以什么标准评判其功过?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本文所有史实均核校自《拉贝日记》原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南京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南京安全区档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永旋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