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庆余年》原著才知,皇帝到底为何拒绝彻查“走私案”?

小茶评剧 2024-05-23 16:07:45

范闲偷跑回京都的时候,就向皇帝禀报过长公主李云睿和二皇子李承泽走私,可是皇帝听了之后并未表态。

范闲正式回京的那天,皇家家宴,范闲再一次将这件事提了出来,可是皇帝还是用一句“查无实证”将他的话挡了回去。

看完《庆余年》原著才知,皇帝到底为何压下走私案闭口不提?不是皇帝不管,而是这件事还没到管的时候。

关于李承泽

范闲反复用走私案拿出来说,就是想通过走私案来定李承泽的罪,一是为了庆国的安宁与稳定,二是想给史家镇死去的人一个交代。

他用检蔬司戴公公行贿成功引来御史对行贿的关注,一是想借力打力,二是他认定李承泽会用走私的钱去贿赂官员,既然不能查走私,那便是查行贿,这也算是曲线救国。

可是无论范闲怎么查,皇帝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并未有追究、深究、彻查的意思,反而借机敲打范闲,让他认清自己的身份。

水至清则无鱼。

庆帝不怕皇子们起争斗,他怕的是他们不斗。原著中,李承泽变成如今这样,完全是皇帝逼的。

李承泽生性与他母亲一样,爱好风雅,喜欢吟诗作画,对权利并没有多大的欲望。可是淡泊、洒脱、不争不抢的他,却差点被太子害死。

从那一刻,他便知道,他的路从来都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再这样下去,等待他的便只有死路一条,与其等死,还不如靠自己挣一条活路出来。

李承泽一直都以为庆帝是给过他机会的,他以为只要他争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其实从一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庆帝认定的皇位继承人只有太子,之所以拉李承泽入局,是想要用他来磨炼太子,让太子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无比讽刺,又无比真实。

李承泽不论争与不争,他的结局都是注定的,他以为皇帝对他宽厚,是因为重视他这个儿子,但其实皇帝所有的容忍和宽待都是因为他还有用。

即便是查出抱月楼的事情与他有关,贪官的名单与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皇帝也只是轻轻揭过,让他禁足半年。

皇帝的所作所为不是因为念及父子亲情,而是因为太子还需要二皇子这块磨刀石,等到太子能够继承皇位时便是与李承泽清算之时。

关于李云睿

庆帝将走私案按下不提不只是因为李承泽,还因为李云睿。

庆帝一早就知道言冰云是李云睿出卖的,也知道庄墨韩的事是由她主导,还知道她勾结北齐损害庆国的利益。

可他却并未严惩李云睿,他只是将她赶出京都,赶回了信阳,现在走私案的事情被范闲发现,庆帝再次按下不提,皇帝为何对她如此容忍?

其一,皇家的颜面

无论是在剧版,还是在原著中,李云睿都算是皇家之人,是皇家之人便要注重皇家的颜面。

庆帝说:繁琐礼教,律法森严的作用,是在人心里搭建高台,让尊严可以高高在上。皇族的笑话如果多了,敬畏就没了,没了敬畏,心里的尊严也就没了,这是自毁根基。

哪怕李云睿做的再过,皇家的颜面还是要顾及的,坚决不能让百姓看皇家的笑话,即便是要罚,也决不能让家丑外扬。

其二,“白手套”

李云睿的行事看似荒、疯癫,但却极有章法,她是在她的方式在帮助皇帝,助他完成大一统。

整个庆国,没有人能比长公主更了解庆帝,庆帝和长公主就像是长大后走向极端的范闲和若若,只是他们一个是真骨科,一个是伪骨科。

在原著中,长公主一直喜欢庆帝,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庆帝,便和长得最像庆帝的太子发生了关系。

李云睿看似与太子和李承泽交好、合作,可她心里真正看重的人是庆帝,真正想要帮助的人也是庆帝。

很多龌龊的、肮脏的、黑暗的,皇帝不能做的事,她便在背后帮他做,她是庆帝的白手套。

正是因为长公主的做的那些事,庆国才有借口去发动战争,去吞并北齐和东夷;也是因为长公主,顾四剑和苦荷才会在大东山中计。

而庆帝,也知道长公主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有人甘愿成为他的棋子,帮他背负骂名,他有何不愿的呢?

结语

赖御史在杖毙前,对着皇帝喊了一句话,他说,“陛下不昏,是我昏哪……”

皇帝对很多事情按下不提,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不了解、被蒙蔽,而是因为他知道、了解、清楚,可是他还是放任他们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对他有利。

1 阅读: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