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对中国人怎么样?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解开谜题

民间传奇人物 2024-04-27 13:44:35

季羡林先生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在1935年至1946年间留学纳粹德国,并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担任汉学系讲师。1946年他回到中国,并撰写了《留德十年》一书,详细的记载了他在德国的所见所闻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季羡林先生在纳粹德国的故事

1935年的夏天,季羡林到达德国首都柏林,当时柏林的街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耸的楼房、宽敞的街道、人站在那里宛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是多么的渺小。当时欧洲还没有爆发战争,德国的人们生活还很简朴,但基本都有一个宽敞的房子

房子除了卧室、客厅、厨房和厕所外,还会有一到两个空闲房间,这些房间德国人都会租给外国留学生;德国人出租房子和中国人不同,他们不会将空房间租给别人,而是将里面的所有东西和房间一起租,不仅包括桌椅沙发,还有床上的被褥、毛巾、浴巾、牙刷、牙膏......

二战前的柏林

季羡林先生

德国人不会将他们用过的牙膏、牙刷、浴巾、毛巾租给别人,而是在租客入住前,将这些东西全部换成新的以便租客使用。所以在德国租房子什么都不用准备,带点衣服就可以入住;另外房间也不需要租客打扫卫生、铺床叠被,这些房东都会负责,房东甚至还会帮租客每天擦亮皮鞋

季羡林就写道,等他每天早上一起来,就会发现皮鞋已经被房东擦得干干净净了;那时候德国人吃饭也比较简朴,只有中午才吃一顿热餐,早餐和晚餐都是凉面包,再加上一点香肠和奶酪,当然这也和当时经济大萧条有关;相比于简朴的德国人,季羡林写道中国留学生就要阔绰很多

当时留学德国的中国人,大部分都是民国高官或大财主的子女,他们来德国留学的目的是镀一层金。所以这群人压根不会去学校好好听课,而是整天三五成群的打麻将,或是逛街,各种吃喝玩乐;季羡林和他们不一样,出生平民凭借优异成绩考到德国的他,非常不喜欢和这些纨绔子弟在一起

擦鞋的德国人

哥廷根大学

1935年底,季羡林离开了柏林,前往了一个叫哥廷根的小城。哥廷根是一个位于德国中部,人口只有十多万的小城,但来这里读书的大学生有三万多,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季羡林写道虽然这座城市的学术氛围很浓厚,但当时纳粹党卫队和冲锋队的人随处可见

作为这个城市唯一的中国人,党卫队和冲锋队并没有将季羡林怎么样,因为德国纳粹政府和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关系还算好。另外季羡林在德国说话办事也很小心,和别人交谈时从不谈政治,党卫队和冲锋队也就没有理由对他做什么

这得益于季羡林的一位老师,他在季羡林出国前,警告过他德国是一个法西斯国家,到了那边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对政治发表意见;所以尽管季羡林反感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但寄人篱下的他敢怒不敢言。1937年季羡林留学期满,打算回归祖国,可那一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纳粹冲锋队

卢沟桥事变

很快侵华日军占领了北平和聊城,一个季羡林留学前的学校清华大学所在地,一个他的家乡。清华的师生紧急后撤,和他中断了联系,在那个混乱的环境下,季羡林也联系不上他的亲人,不知道国内具体什么情况;抗战爆发后德国也停止了前往中国的火车和飞机,季羡林无法回国只能留下

同年季羡林兼任哥廷根大学的汉学讲师。二战爆发后,盟军的飞机频繁飞向德国上空投掷炸弹,由于当时的技术比较低,盟军的炸弹只能炸毁德国建筑的上面两层,对下面的建筑伤害性很小,加上德国早就建好了防空洞,盟军的飞机无法对德国造成重大打击;季羡林写道德国因此嘲笑盟军的飞机是纸糊的

炸弹是木头做的,夸耀德国的防御则是铜墙铁壁。哥廷根是个小城,最初没有盟军的飞机光临,但随着德国的大城市被炸遍,哥廷根这样的小城就难以幸免。季羡林写道,防空警报一响所有人都涌向防空洞,一待就是很久,人们在里面忍受饥寒交迫,情绪十分低迷;德国政府为了安抚人心会给他们补给

盟军轰炸德国

德国防空洞

补给主要是咖啡豆和其他的一些东西,而包括季羡林在内的外国人,德国政府不会准备任何东西,需要自己准备好,当空袭发生时带入防空洞。苏德战争爆发后物资紧张,好的面包会被送到前线供德军食用,民众食用的面包则不知道掺了什么东西,不仅有股臭味吃了肚子还容易胀气,放屁声还此起彼伏

可见这种面包的质量。随着战争越来越不利于德国,人们的生活标准直线下降,长期吃不饱饭的德国人日渐消瘦;哥廷根大学的男生也都被召入军队,只剩下女生和不是德国人的季羡林,后来哥廷根的男人逐渐多了起来,但都是在战场上被打成伤残回来的

季羡林写道,如果你当时走在哥廷根的街上,放眼望去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伤兵,听到的都是哀叹声。1941年中国加入盟军,纳粹政府开始迫害在德华人;同年盖世太保对汉堡市的唐人街展开突袭,逮捕了130个中国人,他们被捕后护照和钱财都被没收,自身也遭受虐待,其中一部分人后来被丢到了集中营

二战德国伤兵

有17个国人在集中营,因为过度的劳累和被虐待而死。季羡林运气好一点,那时候的哥廷根只有伤兵,加上他听从老师的建议,说话做事非常谨慎,就像个小透明一样,自始至终没什么人找他的麻烦。1945年纳粹到了最后的时刻,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盟军的飞机轰炸德国如入无人之境

在德的人们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季羡林写道,这个时候的德国人对战争已经麻木,即使所在城市即将被轰炸,他们也不会惊慌失措,只是在盟军的飞机飞临上空时,找个屋檐躲躲,就像避雨一样;当飞机飞走后,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季羡林写道,回想这个时候自己仿佛处于地狱,吃不饱还随时可能被轰炸

好在不久盟军攻入了哥廷根,作为盟国主要成员之一的中国国民,季羡林终于不用挨饿了,还吃上了牛肉罐头。1946年2月8日,季羡林从德国坐车前往法国,在法国东南的马赛城上了船,经过多日的漂流后,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在中国香港下船坐车回到内地

在这本书的最后,季羡林先生说“这场战争就像一场梦,来的轻率去的飘忽,但过程非常难受”

0 阅读:13

民间传奇人物

简介:分享民间故事,讲述名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