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村的汉服展示到联合国村的全球议题讨论,从阿拉伯语村的民俗体验到俄语村的文化沙龙……这并非一座主题公园,而是吉林外国语大学的“跨国课堂”。通过26个场馆,学校将世界“搬”进校园,用沉浸式教学培养“通语言、懂文化、有情怀”的外语人才。
在“地球村”里上课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95年创办的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1999年更名为吉林华桥外语职业学院,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
校长秦和解释了突出“华桥”中“桥”字的深厚寓意:把学校建成“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走向世界之桥梁,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秦和深信教育的力量不在于说教:“特别是学外语的学生,视野要打开。”东北地处祖国边陲,这所高校却下定决心让学生体验全球文化。

学生在“地球村”里的意大利语村上语言文化课
“每次去‘地球村’上课,都不得不赞叹学校设施的前沿性和智能化——同声传译实验室、智能语音教室……这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良好学习环境会更好激发出人的学习动力。”翻译专业学生庞亚琦说。
跨文化交流里的思政课
“全球肥胖趋势日益严峻,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一场模拟联合国冬季会议在“地球村”联合国村举行。前方的演讲台、后方的同声传译室,构建出仿真的国际会议环境。学生扮演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围绕全球健康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此同时,模拟新闻中心通过多语种的即时播报,锻炼着学生对国际事务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参与。
从“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升级为“讲好中国故事”,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办学理念历经显著转变。目前,学校逐步构建起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立交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0%以上,在促进区域就业中彰显担当。
在这一独特的教学环境中,“大思政”体系的构建水到渠成。多语种演讲比赛、联合国模拟法庭、“大使讲坛”专题讲座、外语教师交流会……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们常常形容校园生活为“每天都像开盲盒,惊喜不断”。
“每一次演讲、每一次辩论、每一场比赛,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用外语传递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责任。”秦和说,正是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中,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日常学习,为学生未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球村”从校园走向社会
如今,“地球村”已成为吉林外国语大学的金字招牌,其影响力也从校园拓展至社会。在实践教育方面,学校推出“吉外地球村俱乐部”“吉外模联”“文化工作坊”“走进欧洲”等品牌活动。
去年11月,长春市多所小学的研学团走进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感知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慧谷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旆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武术,希望以后还能来‘地球村’学习体验。”这场活动,正是“地球村”社会服务功能的缩影。
作为吉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地球村”已获评2024年吉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线路,从去年2月至今接待超过16批研学团队。此外,其影响力正向更广领域扩展:与企业合作开展特色项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训中文教师,承办国际交流活动……
这一实践的背后,是中国民办教育政策的持续赋能。2021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鼓励民办高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吉林省对民办高校发展予以重点支持。政策红利下,吉林外国语大学6个外语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
来源:半月谈
责编:刘晗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