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京东突然宣布上线京东外卖业务,并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计划,同时承诺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享受全年免佣金的优惠。

京东的这一举措,犹如一把尖刀直插美团的核心业务腹地,毕竟美团的核心板块就是外卖业务,所以消息一出,美团股价就出现了暴跌。
京东进入外卖市场的计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
京东外卖与美团侧重中小商家不同,京东初期主要接入品牌连锁商家,尚未大规模拓展中小商户,佣金比例压低至美团的约三分之一,仅为5%。
更重要的是,京东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逐步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成为中国首个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平台。

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苦美团已久”的怨言,而京东外卖的出现,仿佛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
毕竟美团长期因15%-25%的高佣金而饱受中小商家诟病,骑手保障更是长期未决的问题,所以这次京东进军外卖市场,非常迎合基层群众。
就在京东外卖大步迈进后,美团也开启了防御战,一方面发布了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强化在非餐饮品类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另一方面美团方面还多次内涵京东,并直指京东的问题。
对此京东方面的回应很简单:“不打口水战,坚持说实话”,五个字道尽了在外卖市场干出成绩的决心。

进入外卖市场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现在京东品质外卖的日订单量就已经超过了500万单。
京东还表示:因为都是品质堂食餐厅的外卖,GMV比“幽灵外卖”1000万单还大。
随着京东外卖不断扩张,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作为外卖老大的美团,如今也彻底坐不住了。
据京东方面透露,现在有竞争对手玩起了“二选一”的游戏,强迫骑手不得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否则将面临封杀措施。
虽然美团方面已做出回应“纯属编造”,但这类消息传出,也反映了外卖行业的竞争战火已进一步加剧,而且网络上偏向京东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作为后来者的京东外卖,现在却被网友们力挺呢?深挖背后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商业模式。
京东方面,刘强东一直坚持做“共同富裕”实验,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
早在2012年,京东就启动了“安居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员工提供最高100万的无息购房借款,到2022年已累计帮助超3000名员工实现安居。
2022年,刘强东就在一封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提出了“一升一降”策略。
“一升”是提升基层员工福利,包括将德邦的外包员工转为自有员工并缴齐五险一金,拿出100亿元为物流、客服等基层员工设立住房保障基金;“一降”则是降低高管薪酬10%-20%。

在刘强东看来,公司不仅要为员工当前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提供条件,也要考虑到员工60岁之后的问题,这是长期主义的员工关怀理念。
另外京东内部还奉行“三毛五”理论,就是京东如果有机会赚一块钱,只拿走其中的七毛,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在拿走的七毛中,三毛五留给团队,剩下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
这种“自我剥削”式的利润分配模式,使得京东在进军外卖市场时能够主动将净利润率上限设定为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刘强东在内部发言中说:“开餐厅的都很难赚钱,结果帮助餐厅卖东西的人能成为首富,这就不对了”。
这种价值观,能得到网友力挺自然正常,毕竟这和胖东来一样,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一种体现。

反观美团方面,过去十几年的飞速发展,靠的却是中国市场庞大的“人口红利”。
多年来,美团凭借在外卖市场的支配地位,对商家收取高达15%-25%的佣金,对骑手则采取“去劳动关系”策略,既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也不缴纳五险一金。
2021年美团更因强制商家 “二选一”行为败诉,被市场监管总局处以34.42亿元罚款,这些举措,让美团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存在着争议。
美团最具争议的问题,就是每年都有数千亿元的扣点收入,千亿规模的毛利,但干的却是榨取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基础民生行业的活,这自然引发了很多网友的不满。
美团的这种靠人口红利起家的模式,在平台快速扩张期或许可行,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监管日益严格、劳动者权益意识觉醒,可持续性也必将正面临严峻挑战。

正是因为京东和美团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不同,美团更看重企业利益,而京东更关心商家和员工福利,导致了两家企业所面临的网络口碑也截然不同。
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平台经济进入成熟期,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如果企业继续在存量市场中内卷,通过垄断地位榨取超额利润,地位极有可能被新的巨头撼动,但如果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京东和美团便是如此,两家在各自领域的行业巨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所以最终两家企业所面对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