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回到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应审慎乐观

唐驳虎主笔 2024-04-25 09:47:20

众所周知,4月份,德国总理朔尔茨再次访华,显示出德国对华经贸合作的重视。全球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而中国一直保持着开放和合作的态度。

德国方面则表示,德国企业普遍看好中国投资环境,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上涨,显示出德国企业对在华发展的信心。

不少人说,中德关系正在关系回到默克尔时代。但是从长远视角看,我们对中德以及其它欧洲国家的关系,应当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因素源于中国与欧洲国家维持紧密联系的强烈意愿与切实行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的紧绷态势,使得德国、法国等“老欧洲”国家成为中国重要的“统战对象”。

去年11月,中国对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大陆五个主要国家,率先实施单方面免签,后来又增加了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等。

这是为了欢迎和方便这些国家的国民,到中国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事实证明,这些欧洲国家的国民尤其是旅游博主,到了中国以后,大为震撼,大开眼界。

他们纷纷通过国际互联网和视频网站,自发分享他们的在华见闻,积极推介中国形象。

而美国及其同族盟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曾经极少数、长期享受中国单方面免签的日本,就并未获得这个待遇。

因为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欧洲国家保持相对的中立立场,对中国来说很珍贵。而在美国力推对华“断链脱钩”的大环境下,欧洲国家的市场也会显得重要。

然而,需要谨慎的一面在于,随着中国的产业技术升级,不断抢占原本由欧美国家垄断的高端产业市场,欧洲国家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现出全方位的领先优势。相比之下,德国等传统汽车强国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已经被拉开明显差距,产业竞争力显著衰退。

设想一下,一旦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全面败退,乃至在德国本土、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遭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冲击,导致市场份额萎缩,中德关系势必将遭受重大考验。

毕竟,汽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可贸易商品,汽车产业是产业链条长、对国民经济和就业影响深远的行业,格局变动对双边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竞争还包括高铁、航空、光伏、风电等领域。

总结而言,中国已经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未来,中德关系虽将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双方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还是能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

欧洲不温不火的经济、以及对川普“卷土重来”的担忧,都在推动欧洲特别是德国与中国走近。

0 阅读:57

唐驳虎主笔

简介:军事国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