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的三国人物——贾诩(下)

化蝶游三国 2024-03-26 22:03:24

闲话少叙,我们今天继续讲贾诩。

官渡点拨:

众所周知,贾诩在归顺曹操之后行事十分低调,考虑到自己前半生参与过多杀戮,如果在曹营继续高调张扬,恐怕晚节不保,所以贾诩一般情况不会出谋划策,属于半退休状态。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眼看粮草已完。一日夜里,曹操无眠,找贾诩说道:“文和,您当初为何没投靠袁绍?”

贾诩笑道:“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远超袁绍,我为何要投靠他呢?”

曹操问道:“那您说我各方面都超过袁绍,为何总也不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呢?”

贾诩道:“主公您事事追求完美,考虑问题十分周全,只有在十成把握时您才肯决定。而战机稍纵即逝,没有那么多完美的条件,考虑差不多就该出手了。如今袁绍兵力、疆土都占优,实话说我们不配求稳,如是而已。”

曹操听后大悟,拍手称快。正因为有了贾诩的一番点拨,曹操才能果断听从许攸的意见,夜袭乌巢,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局。

其实,贾诩的每一个建议都一语中的,直击要害,有时候虽点到为止,却解决了根本问题,这与曹操的另一个谋士有着鲜明对比,没错,就是杨修,杨德祖。在聪慧这方面,杨修不输任何人,包括贾诩,但在性格方面却有很大出入,杨修的话语让人觉得杨修确实厉害,确实料事如神,但也仅限于此,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实际意义,说白了就是为了装逼。最后杨修什么结果大家应该也都清楚。

劝休养民: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趁机顺势拿下江东。贾诩全力反对,道:“昔日,明公破袁氏,如今,又将汉水以南收入囊中,威名远著,军势已经很大了。若是凭借楚国旧都——江陵城内的丰饶物资,用以褒奖吏士、安抚百姓,使人们安土乐业,则不需要劳师动众,就可以让江东稽服了。”

可惜曹操已经被连胜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依然继续进军,于是,曹操率众离开江陵,跋涉至赤壁,赤壁之战曹操什么结果想必各位看官都知道吧。从此,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的梦想就此破灭。

潼关之战: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

九月,马超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一封间书即可破敌。”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据史料记载,贾诩投奔曹操后参与的军国大事只此二役,可见,身处乱世,贾诩的一生都是在为自保而奔波。

巧语拥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当时作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托手下找到了贾诩。贾诩问道:“找我何事?”

那人说:“当今魏王久未立太子,中郎将虽为嫡长,临淄侯才名更盛,中郎将托下官请教如何是好?”中郎将是曹丕,那临淄侯自然就是曹植,曹丕觉得自己不能稳坐太子之位,怕被曹植抢走。

贾诩寻思:我既如此安稳,为何夺嫡之事还要我来参与,既然已经问到头上,不得不答。

于是,贾诩思忖片刻,答道:“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表面上“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实则这句话滴水不漏。弦外之音是告诉曹丕:不要和曹植比文采,况且太子之位也不太比较文采,关键是有没有为人君的品质和气度,最重要的是道德上不能有污点,否则会十分麻烦;而且做人要踏实、务实,让你父亲感觉你是这种人;另外要跟士族的人搞好关系,继承大位需要他们的支持;最后,只要你恪守孝道,大王一般是不会废长立幼的。说白了,只要苟住了,这盘就能赢。

这番话曹丕深以为然,刻意去磨练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里找到贾诩问关于立嗣的看法,贾诩默不作答,曹操问其故,贾诩说:“不好意思大王,我在想关于刘景升和袁本初的事。”刘表和袁绍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分崩离析,贾诩的做法也十分委婉,既支持了曹丕,也没有参与夺嫡。

曹操听后大笑,是年就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位极人臣:

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在洛阳因病去世,曹丕继位丞相和魏王,立即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太尉乃三公之首,贾诩也不枉这一生奔波自保。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未达到预期战果。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甲申日(8月11日),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其子贾穆袭爵。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

由此,结束了贾诩传奇而低调的一生。前半生虽颠沛流离,却也一展雄才,左右天下格局;后半世深居简出,却不失智慧与功名,最后得以善终。

贾诩传,完

0 阅读:12

化蝶游三国

简介:热爱三国,与您一起赏析游戏内外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