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次真的眼红了,十几万士兵还在住帐篷,邻国却修好桥梁补给

爱吃凉历史 2025-04-22 01:40:24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就是薛定谔的猫,这些年他们自己吹得很响,但几次小规模交手,都给人留下了色厉内荏的纸老虎印象。不仅在战斗力上给人一种强撑的感觉,在待遇和后勤补给方面,中印两国的差距也相当之大。

在后勤补给上,印度军队更是感觉心理不平衡,自己在寒冷刺骨的高原喝北风住帐篷,对面的邻国却在大搞后勤建设,不仅打通了交通线,补给更是让人嫉妒得眼红。

一、印度山地师

这支部队是印度陆军中专门用于高原作战的部队,也是他们经常拿出来炫耀的资本。说起来这支山地师的建制时间不算短,可以追溯到1962年。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这一年中印之间爆发了一场非常激烈的冲突,最终印度输得一败涂地。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印度,高层认为失败原因是因为军队武器装备太差,又缺乏擅长山地高原作战的专业兵种,所以才会输给一直瞧不起的中国军队。痛定思痛,印度就萌生了组建一支专门执行高原作战任务的部队。

组建这支部队的初衷,除了想要一雪前耻,还因为印方认为,中印未来在高原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最大,他们在未雨绸缪。

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如今的印度对于自己这支部队相当骄傲,经常在谈到边境问题时拿出来敲打中国。那么,这支所谓的王牌部队究竟有几斤几两?我们分别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简要介绍,

山地师建立后,一直活跃在海拔6千多米的高原上,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两国边境伺机而动。从2008年开始,印方一直持续向山地师增派兵力。到了2011年,印军已经在此布置了12个师,总兵力达到了15万。

此外,部队还配备了价值上亿的重型和中型直升机,专门负责运输和作战。他们还给部队配备了大量榴弹炮,以求在火力配置上能压中国一头。

除了在人员和装备上持续发力,印军也在积极提升自己的战斗能力。山地师多次在高原地区进行实战模拟,还向英国海军陆战队学习了高原生存技能,以及特种兵作战技巧。

在印度军方的战略规划中,要通过这些山地师,在边境地区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对中巴两个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形成火力威慑。

印度的陆军部署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战区,山地师的主力主要分布在东部,仅东部战区就设置了11个师。这些山地部队一个师的兵力配置在1.5万左右,最多可达到1.7万。

在后勤方面也下足了血本,一个师的后勤人员在8千人左右。每个师都有山步旅、炮兵、工兵等,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工兵和通信兵的配置。

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在其他国家的山地部队中,几乎没有以团为建制的通信兵,这足以看出印度在配置方面是用了心的。因为边境高原地区情况复杂,信息不稳定是个老大难问题,可见印度是铁了心要在这一带长期扎根。

山地师的训练强度非常高,一年有近2个月的时间都要进行专门的适宜性训练。这样做是为了让习惯平原生活的士兵,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并能在高海拔环境中快速反应,机动作战。如今,这支部队已经能够在5千多米的海拔上如履平地。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说前面介绍的都是山地师的优势方面,那么接下来的部分对我们更加重要,因为这支部队的缺陷也相当致命。

前文提到,印度花了很多精力提高他们的高原运输能力,因为在后勤补给上,印度自己也意识到远远落后于我们,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印度对于兵力集结和后勤补给的担忧就更深了。

印度的山地师,虽然从作战能力上看的确有不少的优势,但后勤补给跟不上也是实情,持续性作战成了大问题。在作战类型上,山地师更擅长执行短线突击战。因为一旦进入实战,一个梯队最多承担两个战术任务,再多的话后勤就跟不上了。

而在火力配置上,印度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远程打击能力。因为他们大部门火炮等重型装备根本运不上高原,各兵种之间无法有效配合。就算山地师精通十八般武艺,没有重火力的掩护和持续的后勤支撑,一样会限制发挥,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

综合来看,印度引以为傲的山地师最大的死穴就是“前重后轻”,后勤能力成了最大的掣肘。那么印度对此做了哪些努力呢?

这些年印度在前沿阵地大量修建长期工事和哨所,囤积了大量物资,还不惜血本打通高原山地的交通网线,修建了不少公路和机场。但目前山地师人数已经有20多万,要满足如此庞大的部队军需,印度的运输能力还非常乏力。

除了运输机数量不够,陆上运输线路也是修修停停,很多公路修到一半就卡住了,要么是技术更不上,修不上去了,要么就是钱不到位,成了烂尾工程。即使建成的公路也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是单行道,运输能力提不上去。

最近几年,山地师新添了一个陆航大队,目的也是为了强化运输能力。不少前沿哨岗和基地,都在修建停机坪,条件不允许的,也修建了简易的空投场,都是为了加强后勤运转能力。

印度视若王牌的山地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实战经验。前文提过,印度组建这支部队的目的不仅是对付我们,也是在防备巴基斯坦。这些年虽然和中巴都有小规模摩擦,但没打过正儿八经的大战和硬战,所以实战能力是一个未知数。

二、中印后勤能力对比

从最现实的生活条件看,中印两国的差距已经大到让印军心生嫉妒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一个细节进行对比。

每年冬天,这些戍守在高原的印军都会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要知道高海拔地区特别是到了冬季,室外最低可以达到零下50度,加上缺氧等恶劣因素,物资供应不上随时可能要人命。与平原地区不同,高原上人的物资需求要高得多,这让后勤供应的压力更大。

冬季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完全暴露了山地师后勤能力不足的问题。高原的冬季让原本就狭窄的公路更加难以通行,质量不过关的道路还会面临坍塌的危险,大型运输车通过时必须放慢速度。

虽然有直升机配合运输,但冬季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让直升机的运输难度直线上升,本来空运就运力不足,如今更是雪上加霜。现实条件加上运输成本,让印度的后勤补给在冬季举步维艰。

山地师冬季御寒的装备也显得很简陋,军方无力给几十万人的部队修建坚固的房屋,只能大量采购帐篷给他们居住。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数十万士兵在天寒地冻的高原上,只能躲在帐篷中取暖。有时候食物没有及时送过来,还得饿着肚子喝冰水。

有印度军官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的后勤物资非常短缺,有时候想申请一个睡袋都成问题,冬天缩在帐篷里被冻得瑟瑟发抖。

反观中国,印度所谓的后勤建设简直是小儿科。我们最大的一个动作就是修建了青藏铁路,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纪大工程,不仅是为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联系,也为在高原驻扎的部队提供了极大便利。

铁路运输受环境影响小,机动性高,而且铁路运输运载量极大,完全不是印度的陆运和空运可以比拟的。当然,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我们也耗费了很多心血,但结果证明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铁路运输能够及时提供后勤补给,我们的高原后勤保障还有很多独门绝技。为了轻松搬运物资,部队给战士配备了特制的骨骼装备,人穿上后可以在高原上轻松行动,借助器械轻松搬运物资。过去要4、5个人才能干的活,现在1个人就能完成。

在后勤运输中,无人机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后勤补给点到前线战区,无人机可以轻松托运60多斤的物资,饭菜送到战士们手中还冒着热气。后勤人员还会变着花样满足不同战士的胃口,比如给爱吃辣的战士准备火锅。

地面运输我们用上了无人车,这些无人车是专门针对山地地形设计的,可以轻松穿越任何障碍,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路线,快速将物资送到目的地。

虽然体积不大,但无人车的运载量却让人吃惊,一辆车就能搭载700多斤的物资,持续行驶20多公里完全没问题。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高原的战场生态。这些成果被大量应用到高原部队的后勤保障中,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运输效率,还让战士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让为国家戍守边境的英雄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参考资料:

新浪新闻 印军山地师,是种什么样的存在?

新浪军事 号称精锐的印军山地师究竟战力如何 其实仍是轻步兵

中华网 解放军高原后勤保障有多厉害 科技改变极限生存

2 阅读: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