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是我们绕不开的一种文学模式,在上个世纪七年代末和整个八十年代形成一种文学风尚,推出了很多经典的知青小说。
知青文学具有相当独特的特质,大约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一种文学记载和记忆,文本题材的统一性,历史时代的确定性,社会反思的独有性,构成了我国知青小说的独特的风貌和风骨。我们相信,很多经历过历史沧桑的读者,都曾经拜读过知青小说,并且为之深深地动容过。
今天,我们盘点七部当年流行甚广的知青小说,以向广大的知识青年致敬。
第一部:蹉跎岁月
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行,引领了知青小说的深度探索和不断崛起。
小说的作者是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叶辛,这部小说于198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版发行,讲述了七十年代那个国势奋烈的时期,一对知识青年在困苦中的坚守,在挑战中的振作,在蹉跎中的跋涉,在动荡中的爱情,对曾经荼毒一时的血统论予以了揭露和批判,对青春的激情和坚守予以了颂扬和悲悯。

电视剧
这部小说多次再版,读者众多,并且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尤其是1982年由蔡晓晴执导的电视剧非常经典,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

作者叶辛
小说的男主人公柯碧舟,曾经在一个时代激励着年青一代冲破迷惘、走向光明,这部小说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第二部:今夜有暴风雪
作者梁晓声是知青文学领域著述颇丰的典型作家,其所创作的知青小说三部曲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这部《今夜有暴风雪》以及《雪城》,知名度颇大,影响力颇广,得到了广泛赞誉。
梁晓声始终致力于自己所熟悉的创作领域,可谓是知青文学的发扬光大者,也是知青小说的集大成者。这部小说发表于1983,以知青返城为切入点,采取悲壮的现实和雄阔的回忆复线交织的方式,描写了北大荒的知识青年群体战天斗地的开张画面,抒发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

这部小说的知名度很大,曾经在八十年代中影响甚巨,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陈道明主演。
梁晓声的作品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其中也一直高扬着理想主义的旗帜,这部小说虽然也揭示了知识青年返程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却在回忆的复线结构中抒发了理想主义的情怀,对时代和历史的描写,总体上是充满激情的。

电影
第三部:金牧场
这部小说发表于1987年,是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张承志的笔触是凛冽和严峻的,其凭借着《黑骏马》鹰扬天下,其挥洒自如却冷厉开张的创作风格随之奠定。
这部《金牧场》,虽然是知青小说,却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开创与重构,艺术特色极为鲜明,是知青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品,高出一般作品很多。
小说描写了几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其中有梦想,有欲望,有挫折,有顿悟,勾连出时空的折叠和复线重组。
张承志热衷于大草原的恢宏和粗犷,热衷于人物灵性和思考的交融,这些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张扬。

作者张承志
作者对这部小说颇多苛责,曾经删减为《金草地》,事实上读者更喜欢这部《金牧场》。小说也得到了许多次再版,自从新世纪以来,林林总总有不下二十多个版本,由此可见出版界和读者对这部小说的肯定。
第四部:桑那高地的太阳
小说出版于2002年,作者陆天明。陆天明是我国比较有名的类型文学的创作者,其所创作的《苍天在上》和《大雪无痕》,都以电视剧的形式风行一时,广受好评。
在创作类型小说之前,陆天明创作了这部知青小说,并于1986年发表于《当代》。小说是陆天明的处女作,颇具自传书写的意义,讲述了热血青年在时代的号召下深入到西北边陲,以赤诚和奉献为这片土地涵养希望,然而,世态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是其所难以参悟透彻的,最终他被其所信任的人打发到最边远最贫穷的地方,像牛马一样生存。
热血的冷却,赤诚的虚无,使这部小说颇具伤痕意义的拷问。这种迷茫性的书写,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人生的成长通常要经历各种挑战,对于广大知识青年来说,理想主义的热望曾经主宰过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历史形成的体验,毫无疑问充满了残酷,也同时带有启发。
第五部:桑树坪纪事
这部小说的作者朱晓平,是一位编剧,曾经在央视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操刀改编,赢得了较高声誉。其在八十年代以《桑树坪纪事》这部小说名扬文坛,其后他主笔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桑树坪》。
这部小说也颇具开创意义,描写了六十年代末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知识青年下乡到这里,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勾勒了十几个故事。与其他知青小说有所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更为关切农村农民,揭示了更为深广的忧患意识,对农村的封闭和贫困进行了反思。

话剧
这是一部关注民族命运的小说,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始终容易被民族的叙事所打动,这也是这部小说的卓异之处。小说的探索在结构上有所体现,各色人物的琳琅而出,各种生活和命运的渐次转换,形成了广阔的叙事空间,进而达到了对于集体性描写的目的。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事实上就是那方天地,那个黄土高原上的闭塞的农村。
第六部:隐形伴侣
小说《隐形伴侣》最初发表于1986年,是张抗抗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具有现代派的寓言意义,讲述了从杭州来到北大荒的一对知识青年夫妻在社会动荡和人世起伏中的人性异变与寻找。
张抗抗的这部小说已经从普遍存在的英雄主义谱写中冷静下来,开始探索和寻找人性在某种极端情境下的异变,自我的存在和虚幻的存在,理想主义的生长和写实主义的生存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表明作者对知青文学,以及那样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终极的拷问。

作者张抗抗
小说关注了一个特定群体的生长史,农场的具象体现了一种社会的砥砺和打磨,热血青年的转变其实就是社会的一种无主题的变迁。
知青小说到了细腻敏感的女性作家手里,无疑向着更为现实的方向挖掘,也向着更为人性化的主题靠拢。
第七部:血色黄昏
这是一部非常粗粝的小说,呈现出苍黄的冷厉的色调。小说的作者老鬼,是一个非常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色。
这部《血色黄昏》,讲述了人性的真实和残酷,也揭示了时代的苍凉与悲悯,小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也呈现出传记文学的现实切面。

作者老鬼是写过《青春之歌》的杨沫的儿子,但是其创作风格与其母大相径庭,粗野甚至是野蛮,是这部小说给读者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