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孟锦云因与毛主席跳舞紧张,毛主席笑道:你算我半个同乡

醉卧桃花笑红尘深处 2025-03-15 18:25:10

我半梦半醒地窝在沙发上愣神,右手大拇指一个劲儿地敲着食指玩。

瞧着毛主席那样儿,孟锦云心里有点发怵,她悄悄地挪步进去,慢慢蹲下,用很温柔的声音问:“主席,您是身子骨不爽快呢,还是心里有啥事儿?跟我说说呗。”

瞅着眼前这个“半拉老乡”,毛主席没了平日里爱开玩笑的心情,反而自我打趣道:“孟夫子,你说要是全天下的人都晓得了我和江青离了婚,那会是咋样个场面呢?”

这话一说出来,孟锦云心里比刚进门时还慌,不知道该咋回答。但她想了想,说了一句话,立马就让毛主席又开心地笑了起来,跟平常一样豁达。

孟锦云到底讲了些啥?毛主席为啥会提到离婚这事儿呢?

【四次婚姻 四种不同人生】

十几岁那年,我爸妈硬逼着我娶了一个比我大好几岁的女孩。但我俩从没一起生活过,说实话,我真没把她当自己媳妇儿看。

毛顺生对儿子的人生把控得很严,他让毛主席去上学,本意是想教他学看账本。但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翅膀硬了就闹着要飞出韶山冲,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

这让毛顺生怎么能受得了呢?

看着自家那倔强得不行的儿子,毛顺生脑筋一转,跑到老朋友罗家去了。他张口就说:“咱家小子多,姑娘少,你家呢,姑娘多,小子少,要不咱两家结个亲,你挑个闺女给我家三伢子当媳妇咋样?”

两边家长一商量定下来,罗一秀就被穿上了红衣裳,蒙上了红盖头,坐着轿子抬进了毛家。这样一来,毛主席在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就成了别人的丈夫。但他心里清楚,他读书就是为了推翻封建那一套,对于这种父母做主、媒人牵线的婚事,他压根就不乐意。

可罗一秀其实啥错都没有。

在毛主席的内心深处,罗一秀仿佛是一个与自己命运相似的牺牲者。尽管他无法给予她深厚的情感,但他依然将其视为一位值得尊敬的姐姐。

罗一秀真是个命苦的人,嫁到上屋场的毛家没几年,就在1910年因为一场痢疾不幸离世了。

重获自由后,毛主席心里并不痛快。他愣愣地跪在罗一秀的尸体旁,谁劝都不肯起身。他为罗一秀感到伤心,也为封建时代那些婚姻不自由的人们感到难过。眼泪不住地往下掉,毛主席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打破封建”。那年秋天,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韶山冲,直奔湘江去求学。

在更宽广的世界里,毛主席碰到了想法一致的好伙伴,还邂逅了心心相印的爱人杨开慧。

杨昌济老师特别看重他,经常叫上几个同学到家里吃饭,接着聊课堂上没聊完的话题。这群满怀理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激情洋溢。就连年轻帅气的毛主席,也在不经意间闯进了杨开慧的心里,让她这位少女心动不已。

1920年冬天,两个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喜结连理。杨开慧没按老规矩坐花轿,毛主席也没大手大脚摆宴席。他们都是思想觉悟高的革命者,不想搞那些俗套的排场。因为他们心里清楚,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热闹,而是两人心里那份真挚的感情。

他们俩很快就成了真正的夫妻,但那时候,毛主席已经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了。作为革命家的伴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开慧始终站在丈夫这边。就算后来自己被关进大牢,她也坚定地说:“我死了也没关系,只盼望润之的革命能早点成功。”

1930年11月14号,29岁的杨开慧为了大局,牺牲了自己。那时候,毛主席正忙着革命,没能看到杨开慧在手稿里留下的最后一封“情书”,上面写着:“我心里挑了个重担,一边是他,一边是孩子,谁都卸不下来。”

从“开慧走了,再难挽回”这话里,大家感受到了毛主席心里的难过,但生活还得继续,人也得往前看。当毛主席他们上了井冈山,看着孤零零的毛主席,袁文才热心地当起了红娘,把人称“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介绍给了毛主席。

两人一起奋斗的日子,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确定关系后,他们手拉手共同度过了中国革命那段最艰难、最曲折的十年。毛主席直接说过,贺子珍在他革命路上,是个特别重要的女人。

十年光阴流转,毛主席渐渐赢得了更多人的心,可贺子珍却带着满身的伤痕,走上了另一条路,说是“放手”了那段情。到了1938年,她铁了心要去苏联,俩人的情分就这么断了。

到了1938年,毛主席身旁跟着的是位叫“蓝苹”的姑娘。

【巧言令色 本意就是不真】

头一回见到毛主席那会儿,蓝苹正一个劲儿地抹眼泪呢。

她说,自己在24岁那年运气不佳,接连被三个男人给骗了。因为毛主席是个心眼儿好的人,所以对她多了几分留意。

蓝苹找了个机会和毛主席碰了面,一有机会就跟毛主席聊工作、说戏剧。两人经常在一起,毛主席慢慢对这位姑娘有了好感。但话说回来,1937年那会儿,毛主席已经44岁了,而蓝苹才23岁。

他怕年纪差距会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但蓝苹只简单地说:“这些我都不在意,我就想找个真心待我好的人。”于是,1938年他们两人就走到了一起,蓝苹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江青。

在毛主席跟前,江青装得像个年轻热情、被命运捉弄的可怜姑娘,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头狡猾得很,就像只藏着坏心思的狼。她用尽心思接近毛主席,还说什么两人兴趣相投,其实都是江青借着媒体,把从毛主席那儿打听来的事儿炒热乎,给自己“加分”呢。

毛主席心思简单,从来没想那么多复杂的事。但到了晚年,总会忍不住回忆起往事。他其实在日常中就隐约感觉到了江青当时的心思,所以在和孟锦云闲聊时,会提到离婚的话题。

那这个孟锦云到底是啥来头呢?

这事儿得追溯到1963年,中南海里的一场舞会。那时候,为了让中央的领导们在工作之余能放松放松,中南海经常会办舞会。孟锦云,一个舞蹈演员,就这样有了个让好多人都眼馋的机会,能跟中央的领导们面对面。

她头一回参加就碰巧和毛主席跳了舞,虽然因为心里紧张,孟锦云不小心踩了毛主席好几脚,但毛主席人特别好,脸上一点生气的样子都没有。他还主动找话题聊天,想让孟锦云放松放松。

“你老家在哪儿啊?”毛主席问道。“主席,我来自湖北。”一听这话,毛主席笑了,他说:“嘿,我湖南的,咱俩家乡就隔了个湖,说起来也算是半拉老乡了。”

毛主席的幽默让孟锦云紧张的心情烟消云散,他们跳舞的步伐也越来越合拍。慢慢地,周围的人都停下了舞步,只见他们俩自然地移到了舞台正中央。一曲终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就这样,毛主席和孟锦云算是认识了。因为孟锦云和孟夫子同姓,毛主席便很亲切地称呼她为“孟夫子”。

后来啊,中南海的舞会停了挺久。但到了1975年,当孟锦云再次见到毛主席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轻盈跳舞的姑娘了,而是变成了一名护理员,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

她在1975年5月24日那天,和张玉凤成了“同事”,还亲眼见证了毛主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巧妙回答 得主席爽朗一笑】

天气晴朗时,孟锦云这位工作人员就会推着毛主席出去享受阳光。要是天气不好,毛主席午睡了,孟锦云就会小心翼翼地把窗户关上,确保他能安心睡个好觉。

除了这些事情,孟锦云每天都会固定做一件事,那就是给毛主席念书听。她从不间断,就像每天的必修课一样,雷打不动地给毛主席读书。这事儿对她来说,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习惯。孟锦云用自己的声音,为毛主席带去知识的滋养和心灵的慰藉。

毛主席的眼睛不太好,到了1975年,他得了白内障,基本上只能靠一只眼勉强看点东西。那时候,他走路都得让人扶着,看书读报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了。

孟锦云了解毛主席,知道他闲不住,就算在家休养,心里还是装着国家大事。所以,她每天都会给毛主席读读大参考报。要是毛主席想写点啥,孟锦云和张玉凤就会轮流帮忙写,写好了再给毛主席瞅瞅。

可孟锦云压根儿没想到,就在一次随便聊聊的时候,毛主席竟然提到了江青。

那天,毛主席看起来心情不太好,他像往常一样半睡半醒地靠在沙发上。孟锦云作为他的护理人员,心想可能是身体不舒服让他心烦,于是就走过去轻声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孟锦云一时语塞,愣了有十多分钟。这时,毛主席似乎又想找人聊聊心事,再次开了腔:“孟锦云啊,我总说自己不爱沉溺于过去,但怎么最近一合上眼,那些往事就一个劲儿地往脑子里钻呢?”

主席,您别老往心里去,等咱这病一好,您肯定天天都乐呵呵的。您是咱的主席呀,还有啥事儿能难倒您?想想当初选总理那会儿,您不就只用了短短两天,就慧眼识珠定了华国锋嘛,省了多少麻烦事儿呢。

毛主席被那几句直白的话逗乐了,笑得合不拢嘴,但笑容突然就没了。紧接着,孟锦云听到他问:“孟锦云,你说,要是全国人民都知道我跟江青离了婚,会咋样?”

这个问题挺让人为难的,孟锦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但其实,不说话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而毛主席也正是因为她的沉默而放声大笑起来。

他自个儿嘀咕着:“孟夫子,这个问题你肯定答不上来……”

毛主席说完,自个儿先乐了起来,最后蹦出一句:“总有那么一天,啥事儿都能一次性搞定,就是不知道我能不能赶上那时候。”

1976年9月8号那晚,七点多钟的时候,毛主席还没吃晚饭,他声音微弱地跟照顾他的孟锦云说:“我不太舒服,快叫医生来。”他声音小,不是因为有啥秘密,实在是没力气了。这句话,成了毛主席跟孟锦云说的最后一句话。医生很快就到了,但毛主席却再也没能睁开眼。

心电图发出警报,意味着毛主席已经离我们而去。陪在毛主席身旁的孟锦云,没能和主席一起迎来第490天的相伴时光。作为主席生命中最后时光的见证者,孟锦云也被安排在了守灵的人员名单之中。

在孟锦云和张玉凤看来,毛主席的故事并没有随着1976年9月9日那一天而终结。只要人们心里还记着他,他就一直“活在”大家心中。

在遇到毛主席前,孟锦云和张玉凤就是两个平平常常、没啥显赫背景的小姑娘。毛主席的出现,就像给她们的生活点亮了一盏灯,让原本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了。为了感谢毛主席的恩情,不管走到哪里,她俩总会抽时间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自个儿对着毛主席的雕像说话,就像毛主席还在身边一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