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陕南,1860年代的战火如狂风骤雨,席卷了这片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浪潮中,陕南之战成为一段令人扼腕的血色篇章。
蓝大顺的炮火击毙清军名将多隆阿,陈得才围困汉中让三千湘军全军覆没,这场战争究竟有多惨烈?城墙下的累累白骨,汉江边的赤红沟水,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揭开陕南之战的悲壮面纱。
一、陕南风云:太平军西征的战略转折陕南北依秦岭南倚巴山,地势险要,连接了西北与西南,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
1862年,太平天国天京被清军围困,形势岌岌可危。为缓解压力,太平军高层决定西征,试图在陕南开辟新根据地,牵制清军兵力。
陈得才率领的西征军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而蓝大顺的起义军加入后,更让这场战役充满变数。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西征的目标不仅是军事突破,还希望通过控制陕南的富庶之地,获取粮食和财源,以支持天京的长期抗战。太平天国史专家茅家琦在《太平天国兴亡史》中写道:
“西征军以陈得才为首,意在打通西北,动摇清廷根基。”
然而陕南地形复杂,清军早有防备,太平军的西征注定是一场硬仗。
陈得才于1862年3月率军进入陕西商洛地区,随后北上秦岭子午谷,直逼西安。
当时太平军在三兆、杜曲大胜清军,迫使清副都统乌兰都退守西安城。太平军虽未能攻破西安,但陈得才迅速调整战略,率部东进攻克渭南、华州等地,展现了太平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与此同时,蓝大顺的起义军从四川辗转入陕与陈得才会合,共同掀起了陕南战场的惊涛骇浪。
二、蓝大顺的崛起:从果贩到太平军文王
蓝大顺的传奇故事始于云南昭通的牛皮寨,他本是一名普通果贩,却因清廷为支付鸦片战争赔款而加重税收,生意难以为继。
1859年,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感召,蓝大顺与弟弟蓝二顺、好友李永和揭竿而起,以“反清复明”为旗号,迅速聚拢了大量贫苦农民。张正隆在《雪白血红》中描述:
“蓝大顺起义初期,凭借民心所向,短时间内席卷滇黔川,兵力号称三十万。”
起义军占领四川自贡盐场后,获得了稳定的财源,吸引更多人加入,势力如滚雪球般壮大。清廷震怒,咸丰帝原计划调曾国藩镇压,但因江南战事吃紧,改派四川总督骆秉章平叛。
骆秉章整顿盐政,联合湘军刘岳昭部,装备洋枪洋炮,对蓝大顺展开猛烈围剿。蓝二顺、李永和相继战死,起义军损失惨重。
1862年,蓝大顺率残部突围,辗转进入陕西与陈得才的太平军会合,被洪秀全封为“九门御林军文王千岁”。
蓝大顺的加入为太平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率部在关中攻占十余州县,兵力恢复至二十万,对清军形成巨大威胁。蓝大顺的战术灵活多变,擅长利用地形作战,这为后来的盩厔之战埋下了伏笔。
三、多隆阿的征途:清军名将的陕南使命
清廷面对太平军与蓝大顺的联手进攻,急调名将多隆阿督办陕西军务。
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蒙古族出身,自幼精通骑射,1851年入伍后屡立战功。他曾随胜保、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军北伐,1855年起南援湖北,攻克黄州、九江等地。
1860年至1861年,多隆阿在安庆、庐州多次击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被封为都统、荆州将军,成为清军的中流砥柱。
1862年,多隆阿抵达陕西,面对复杂局势,他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试图分化起义军。
他首先在商南击败陈得才部,提振了清军士气,随后他转战关中,平定回民起义军,并在1863年出任西安将军。据《同治陕甘回乱》记载:
“多隆阿作战勇猛,尤擅用炮,叛军中流传‘多家娃子,炮子碗大’之歌谣。”
多隆阿的到来,让陕南战场的清军重新占据主动,但也为他与蓝大顺的致命交锋拉开了序幕。
四、汉中围城:三千湘军的覆灭
1863年初,陈得才率二十万太平军进逼汉中,这座西北重镇地理位置关键,北可威胁陕甘,南可入四川。
陈得才与蓝大顺的滇军配合,将汉中围得水泄不通,指挥部设在城东金华寺,每日操练军士军威赫赫。
但汉中城内却一片混乱,陕西布政使毛震寿逃往城固,知府周蕃寿贪腐无能,借修城防之名敲诈富户私吞捐款。他还下令焚烧城郊民居,造成百姓流离失所。
更为恶劣的是,周蕃寿克扣军粮,将粮仓存粮卖至黑市,导致城内饥荒加剧。张正隆在《雪白血红》中写道:
“汉中围城,官吏腐败,百姓苦不堪言,粮仓空虚,饿殍遍地。”
陈得才麾下的赖文光提出在汉江南岸设伏,成功击溃川军援兵。
八月,四川援军再度来袭,双方在油坊街激战。太平军奋勇作战,清军不敌溃败,三千湘军全军覆没。
八月二十日,太平军攻破汉中,周蕃寿被杀毛震寿逃亡,总兵陈天柱被俘。城内数十万百姓死伤惨重十不存一。
五、盩厔血战:蓝大顺炮毙多隆阿
1864年,平定回民起义后,多隆阿将矛头对准蓝大顺的太平军。
此时陈得才已率主力南下救援天京,蓝大顺孤军退守盩厔(今陕西周至),盩厔城墙坚固,地形险要,蓝大顺加固城防决心死守。
多隆阿深知盩厔易守难攻,决定采用“地道攻城”战术,清军日夜挖掘地道,试图潜入城内。
然而蓝大顺早有准备,组织士兵挖掘横向地道,破坏清军地道并灌水、放毒烟,使清军屡屡受挫。
地道战失败后,多隆阿下令强攻,并亲自督战,清军架起云梯,冒着太平军的炮火猛攻,城下喊杀震天硝烟弥漫。
战斗进入白热化,多隆阿不顾劝阻,登上云梯指挥。
蓝大顺敏锐捕捉到这一机会,亲自操炮瞄准,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击中多隆阿,他当场重伤被抬回军营后不治身亡。在《同治陕甘回乱》中记载:
“1864年4月1日,多隆阿进攻盩厔,遭流弹击中,5月18日伤重不治。”
尽管史料未明确记载炮击者为蓝大顺,但结合当时情境,蓝大顺亲手炮毙多隆阿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多隆阿之死重创清军士气,但清军并未放弃进攻,继任者继续猛攻,盩厔最终陷落。
蓝大顺率残部突围,遭清军和民团围剿全军覆没,蓝大顺战死后,清军将其首级送往西安示众。
六、陕南之战的余波:悲壮与反思陕南之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悲壮一页,陈得才与蓝大顺的英勇作战,沉重打击了清军,短暂缓解了天京压力。
然而孤军深入和后援不足让太平军难以立足,随着天京陷落,陈得才兵败自杀,陕南的太平军势力瓦解。
对清廷而言,多隆阿之死与三千湘军的覆灭暴露了军队的弱点,促使清廷加速军事改革。陕南百姓则成为最大受害者,战火摧毁家园,数十万人因此丧生。
这场战争的惨烈,至今令人叹息,大家认为蓝大顺与陈得才的抗争是否改变了历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1、 张正隆 (1989) 《雪白血红》 北京: 人民出版社。(本书详细记载了蓝大顺起义及陕南之战的经过。)
2、 茅家琦等 (1981) 《太平天国兴亡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分析了太平天国西征的战略与陕南之战的影响。)

观点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撰写,并融入作者的理解与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官方意见。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