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1029)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

小高语文在线 2024-05-24 21:52:51

原题呈现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对这一说法,你怎么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审题】

知识从哪里来?材料抛出了有关于知识的论题:知识从哪里来?

强调真正的知识,为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反思回路:我所理解的知识获取方式可能是错的,关于知识,我得静下心来,思索它的本质,以及它对我的意义。

材料建立了二元对立:

知识来自外界/他人的传授vs知识来自内心的消化/触动/顿悟

跳过简单的立论和驳论,进入二元统一的逻辑体系——知识是内外兼修的,且无论二者的次序如何,都要循环上演、反复实操。

1.来自外界的知识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的是信息,而信息与知识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好几年前,就有商家把大众对信息过载的焦虑,包装成各类「知识付费」的产品牟利。上至互联网,下至市井街头,都不乏有人沉浸在信息洪流中,浑身上下散发着博雅自得的气质。

提防别人传授的知识是必须的,往浅处,我思故我在;往深处,知识本身也是信息流的一个分支而已,传输过程中的天然损耗,足以使知识的和氏璧变成了姿色平平的璞玉。

我还是提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时时警醒自己不可狐假虎威,常常劝勉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来自内心的知识

知识,是内心秩序的产物,这话细说便是科学思维的必然结论。

首先,建立起主动求知的热诚,之前提过的终生学习是同一个道理。仅仅把获取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在达成人生成就的那一刻便果决地割断自己与知识的联系,或者说放弃自身钻研艰深、复杂问题的能力,缺少翻阅数据、归纳分析的韧性,只能做一个他人知识的搬运工,这无疑是说背弃了自我。

其次,要叩开内心那扇知识的大门,没有即时生效的咒语,纵观人的一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际遇,唯一相同的是组成要素的名字,时间、阅历、问题清单、思维工具……个人的知识归于个人的历史,此心跳动之处,皆是过往,皆是知识。

(二)【例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叶芷晴

有人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而在我看来,我们迫切需要外界的知识作为基础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寻求真正的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外界的知识作为信息的桥梁,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我们从书本上懂得“日心说”等基本科学道理,我们从媒体上了解时事新闻,我们从他人的口中明白有用的知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外界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内涵和认知能力,并使我们获得创新能力。

在外界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知识”实际上是更加贴切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站在外界知识的基础上,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可以触及更加广阔的天空,寻求自身中更有意义的内涵。

马尔克斯将自己关在小黑屋中,每天花上十几个小时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年孤独》这一文学巨著。他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获取外界的知识,而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知识,并将其表达出来。而我们作为读者阅读他的书籍,实际上又是从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外界获取知识和寻求来自内心的真正知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外界的知识时常鱼龙混杂,从而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获取的知识不够纯粹,不够“真正”。我们不妨去做罗新口中的历史学家,学习历史学家的美德,即“批判,怀疑,想象力”,对错误论述和知识加以批判,对现有的知识加以怀疑,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求真正的知识,富有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

假若我们一味被动地接受他人传授的知识,而不去认真地探求思考,不回归本心,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知识,人生也将归于孤寂。我们的大脑也将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将失去最为宝贵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被强势的无主人格控制的提线木偶。

梭罗独自前往瓦尔登湖边观赏日出,陶渊明弃官而回归田园,他们都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识。

因而,以外界的知识作为台阶,加以筛选和怀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契合自己的内心,是将人生活得有声有色有意义的最好途径。

(三)【点评】

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是思考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从外界汲取,还从内心悟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者用题目巧妙而又鲜明地揭示出了“别人传授的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站在”一词也暗示了在获得“别人传授的知识”之后,我们还要积极探寻其他的途径。

不仅是题目,文章一开始作者便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表述观点时又用“迫切需要”“来构建”“以寻求”等词语点出外界知识作为基础对于我们进一步寻求真正知识的重要性。在亮出观点后,作者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阐述了外界知识之于我们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外界知识与来自内心的真正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从外界获取知识和寻求来自内心的真正知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结论。接着作者又思考了人在外界知识内化为自己内心知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将议论又推进了一层。

作者有很强的对话意识,行文始终围绕核心话题,层层展开。当然文章举例阐述观点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举事例不足以支撑观点,这也是作者在今后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素材拓展

话题:小知与大知;有限与无限;知人与知己;客体与主体。

(一)【名言警句】

2.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雨果

3.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梭罗《瓦尔登湖》

阐释:相较于不断追寻新知,以上三则在“知与我”的思考中更侧重于展现自己的未知。这并非自我否定,而是表达出一种勇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探寻应知,才是生命真实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4.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孟子·尽心上》

5.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鬼谷子《鬼谷子》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论语》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庄子《庄子·齐物论》

(二)【名家链接】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作者:朱光潜)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2.《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阐释:朱光潜对一棵古松的探讨涉及三种立场:实用主义、科学主义与审美主义。后者,即庄子所言的“无用之大用”,揭示了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此外,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亦展现了以自我视角观察万物,以及将自我融入世界的认知模式。

3.《瓦尔登湖》(作者:梭罗)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然而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湖,是你吗?

4.《天真的预言》(作者:威廉·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0 阅读:0

小高语文在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