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招了高粱蚜咋处理?高粱蚜肆虐,药剂喷洒物理方法行!

在高粱生长的田间,本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高粱穗子沉甸甸地低着头,饱满的颗粒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然而,有一种小小的害虫却可能将这一切美好化为泡影,那就是高粱蚜。

高粱蚜,别看它个体微小,它的危害可不容小觑。据统计,在一些蚜害严重的田块,高粱蚜的数量每株高粱上可多达数千头。想象一下,成千上万只蚜虫趴在高粱的茎秆和叶片上,就像一场无声的灾难正在悄然降临。它们不断地吸食高粱植株的汁液,这就如同一个人被无数根细细的针不停地扎着,不断地失血。被蚜虫侵害的高粱,叶片开始发黄、卷曲,仿佛被抽干了生命力一般。如果情况持续恶化,高粱的生长会受到严重的抑制,茎秆变得脆弱易倒伏,穗子的发育也会不完全,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据实验对比,在同样种植条件下,没有遭受高粱蚜危害的高粱田,平均亩产能达到1000斤左右,而遭受高粱蚜严重侵害的田块,亩产可能还不到200斤,这个差距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面对高粱蚜的肆虐,药剂喷洒是一个常见且有效的方法。首先是药剂的种类选择,像吡虫啉这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它对于高粱蚜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的作用机制是干扰高粱蚜的神经系统,使其无法正常活动。在田间进行试验时,使用吡虫啉按照1:1500的比例配制药液进行喷雾,在蚜害初期,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对比另一种传统杀虫剂敌敌畏,敌敌畏虽然也有杀虫作用,但是它在高粱生长后期大面积使用时,有可能会对高粱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在环境中的残留量相对较高。而吡虫啉在这方面的风险就小很多,对高粱的品质影响几乎没有,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残留期也比较短。

喷洒药剂的时候,也有一些技巧。要在清晨或者傍晚时分进行,这个时候高粱蚜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药液更容易附着在它们身上。同时,喷雾要均匀周到,不能只喷叶片的正面,高粱蚜不仅仅藏在叶片正面吸食汁液,叶片背面、茎秆上往往也有大量蚜虫盘踞。根据农业专家的田间观察,如果喷雾不均匀,遗漏了部分蚜虫,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幸存的蚜虫又会迅速繁殖,导致之前的防治工作功亏一篑。

除了药剂喷洒,物理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应对高粱蚜的好办法。其中,利用黄色粘虫板的物理诱捕就是一种简单却有效的方式。黄色对高粱蚜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它们靠近。将黄色的粘虫板悬挂在田间,粘虫板的高度大约在高粱植株顶部以下30厘米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因为高粱蚜喜欢在这个高度附近活动觅食。据测试,在蚜害发生初期,每100平方米放置3 - 5块黄色粘虫板,就能够捕捉到大量的高粱蚜。经过一周的时间后,对比未放置粘虫板的田块可以看出,放置粘虫板的田块高粱蚜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这种物理方法不会像药剂那样可能对高粱品质和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非常适合绿色有机高粱的种植。

还有一种物理方法是高温闷棚。在高粱种植前的土地准备阶段,如果前茬作物遭受过高粱蚜危害,那么进行高温闷棚处理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将大棚密封好,通过提高棚内的温度,让高粱蚜无处遁形。据研究发现,当棚内温度达到55℃并持续2 - 3个小时,就能够杀死高粱蚜的卵、若虫和成虫98%以上。这就像给田地来了一场高温消毒,彻底地清除了高粱蚜滋生的温床。

其实,无论是药剂喷洒还是物理方法,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互配合使用的。从整个高粱种植的系统工程来看,要实现高粱蚜的有效防治,还需要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说,高粱品种的选择就很重要。有些高粱品种本身就对高粱蚜有一定的抗性,就像穿了天然防护服一样。这些抗性品种在基因层面就拥有能够抵御高粱蚜侵害的特性。据农业部门多年的品种对比实验,抗蚜品种在同样的田间环境下,即使遭受高粱蚜的一定程度侵袭,产量损失也仅在10% - 15%左右,而普通品种的损失可能达到80%以上。这就告诉我们,在高粱种植之初,选择合适的抗蚜品种是从源头上减少高粱蚜危害的关键一步。

另外,高粱田周围的生态环境也能影响到高粱蚜的发生情况。如果高粱田周围种植了大量高粱蚜的寄主植物,这就像是给高粱蚜搭建了便捷的通道,方便它们迁移过来危害高粱。所以合理的田间布局就显得很重要。避免在高粱田附近种植那些高粱蚜容易滋生的杂草或者作物,就可以在高粱蚜的迁移路线上设置一道道屏障。

在高粱蚜肆虐的时候,我们不能手忙脚乱,而是要依据科学的方法,综合运用药剂喷洒、物理防治以及从种植源头抓起等措施。就如同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各个防线之间相互协作,才能确保高粱在生长的道路上远离高粱蚜的侵害,最终实现丰收的愿望。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益,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每一粒高粱都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每一片高粱田都承载着人们对粮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