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钱钟书的《围城》:在专制的围城里面,走不出命运的轮回!

颜威说历史 2025-02-20 17:11:31
《围城》

《围城》发表于1946年,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被称为20世纪40年代的“新《儒林外史》”。

故事的主角就是方鸿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旧式乡绅家庭,父亲方遯翁是当地较有名望的士绅。因为当时流行海外镀金,于是方鸿渐在接受准岳父周经理的资助后,也去国外留学去了,但是出国之后他见到了更广大的世界,却把求学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抛在脑后,到了要回国的时候,只能匆匆买一个假博士文凭去敷衍家里人。

留学这条路并未给他“镀金”,他只是像游客一样去欧洲游历了一番,并没有学到真知识。在国外换了三家大学的他,最后只能拿到“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回国之后家里人却认为家族里出了个留洋的“博士”,要带他“出出风头”,于是让他以留洋博士的身份去演讲,结果他拿错了衣服,把衣服里的讲稿弄丢了,只能脱稿演讲,出尽了洋相。

方鸿渐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他没什么真才实学,骗不了真正有学问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通过周经理的关系进入了一家银行,而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和空虚,每天都过着一样的日子,做着机械的工作,同时在周家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更加难以忍受。

随后他又被赵辛楣介绍到了三闾大学,殊不知,这个大学是各种矛盾纠葛,方鸿渐还是混不好,后来随着赵辛楣因汪太太事件突然离开学校,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就更难待下去了,校长高松年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将他解聘了。

战乱时期,方鸿渐难以找到工作,这时他与孙柔嘉在香港结了婚。到了上海之后,方鸿渐通过赵辛楣的关系在报社找到一份工作。可是好景不长,报社被敌伪方收买,方鸿渐的上司不愿为敌伪工作,方鸿渐也不愿再在报社工作,毅然决定辞职。

又一次失业的方鸿渐这次有了家庭的负担,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又因为方鸿渐的辞职雪上加霜,小说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争吵中结束了。在动荡的时局中,普通人想追求稳定的事业本就很难,这种困境并不是软弱的方鸿渐能够解决的,最终导致他只能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迷茫。

这个故事表面上写的是方鸿渐个人的故事,其实,是隐喻,跟巴金的《寒夜》、茅盾的《子夜》都是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时代困境,写个人书写社会,以个体的悲剧来折射时代的悲剧,当时社会的悲剧和丑恶。

个体的悲剧一方面有他们每个个体自身的性格原因,但也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所以说,导致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在于宏大叙事。因为在那种环境之下、社会之下、宏大叙事之下,他们根本没有选择,命运根本无法改变,也走不出围城。

在专制的围城里面,走不出命运的轮回!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这个“围城”不仅是主人公方鸿渐一个人的“围城”,而是我们的命运“围城”,那就是专制的命运轮回。

钱钟书想通过方鸿渐的痛苦与失攻,深刻地揭示了专制、病态、动荡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扭曲,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不堪,千疮百孔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围城》背景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那个时代,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了,但社会的性质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一个专制的社会,社会依旧黑暗。

军阀们掌控了社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割据一方,龙争虎斗,互相兼并,战乱不断。时局动荡加剧了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民不聊生。军阀都忙着争权夺利,争夺地盘,根本没有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军阀们行事不依理法、不依规矩、不依道义,生杀决断全凭个人好恶。

权力依然高度垄断,垄断于军阀,私有化、封闭化的特征。权大于法,统治还是个人说了算,军阀个人说了算,凌驾于一切法律和制度之上,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

专制更加强化,社会更加黑暗,这种封闭的社会使得人性越来越扭曲,每个人都在迷茫中,从一个围城跳到另一个围城,永远也跳不出去。个人的命运如此,社会的命运也是如此,在专制的围城中,根本无法扭转,只能命运轮回。

本文参考文献:

钱钟书.《围城》

向圆媛.人生的“围城”之困 ——钱锺书《围城》的生存体验

1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5-03-12 05:37

    弱智造文字垃圾。

    月亮 回复: 颜威说历史
    谁爱看你一堆只有苍蝇聚集垃圾?
    颜威说历史 回复:
    你个蠢蛋当然看不懂了!
    颜威说历史 回复:
    没人在乎,你评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