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常遇春,全身溃烂后随即暴亡,朱元璋:逮捕常茂、处死常升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30 10:55:44

【前言】

常遇春,这名号在明朝开国的篇章中那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朱元璋麾下极为出众的大将之一,在朱元璋一统中原的进程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十岁,本应是人生的鼎盛阶段,可对常遇春来说,却成了悲剧的开端。他浑身溃烂,最终猝然离世。而朱元璋竟下令捉拿了常茂,还将常升处死,这一决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那常遇春这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他的功绩和产生的影响又是怎样相互交织的呢?

【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

常遇春,原叫常立,是安徽一普通农家出身。那会儿的中国正处于元朝末年,局势动荡难安,中央政权昏庸腐败,没啥能力,地方官员更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众多农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常遇春打小就身强体壮,武力过人,村里那些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他都能轻松拿下。在那没啥盼头的农村生活里,常遇春很快就给自己找着了条道儿——参加了一支叫“”的农民起义军。

在这支起义队伍里,常遇春那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以及沉稳坚定的行事作风,迅速博得了刘聚的青睐。不过呢,常遇春的心底却期盼着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中大展拳脚,寻觅一位能够助他实现理想的带头人。

常遇春那会儿心里的纠结不难想见。他本是个穷苦农民,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虽说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暂时算是有了活路,可从长远来说,终究不过是个“草寇”之流,很难能有啥大出息。

朱元璋的红巾军为常遇春提供了一个他期盼许久的舞台,一个能够真正建立大功、得以封王拜相的地方。这般诱惑,对于已然领略到武力好处的常遇春来说,实在是无法抵挡。就这样,他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刘聚,投身到了朱元璋的队伍之中。

【投靠朱元璋的关键时刻】

当常遇春琢磨着自己该走啥样的人生之路时,他得知了有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在朱元璋的带领下接连打了不少胜仗。朱元璋不光对平民百姓好,在军事战略方面也挺有一套。这些都让常遇春特别心动,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去投奔朱元璋,成为红巾军的一员。

常遇春投奔到朱元璋手下时,朱元璋对这个从未见过的人并不是很放心。要知道,常遇春以前就是个流寇,没啥坚定的立场。不过,在一场重要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本事,这才完全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

这次至关重要的战役,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某某战役”。那会儿,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在湖北的大战里,被厉害的水寇给挡住了去路,想要渡过江去那是困难重重。就在这十万火急的节骨眼上,常遇春站了出来,开着一条小船在水面上肆意闯荡,就好像那儿没别人似的,把元军打得是抱头鼠窜。

这次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对采石矶的攻克,也让朱元璋领略到了常遇春出众的军事本领。自此,这位昔日的【;部分信息缺失,未做改动】,变成了朱元璋极为重要的得力助手之一,伴其四处征战。

【凶狠残暴的一面】

在采石矶立下赫赫战功后,常遇春迅速晋升为将军,成为朱元璋颇为信赖的大将之一。他紧跟着朱元璋,接连参与了许多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敌军的战斗,每一场都彰显出其非凡的勇猛和果断。朱元璋对他极为赞赏,夸赞他“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正因如此,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常十万”。

不过呢,常遇春有个特别严重的毛病——他热衷于杀战俘,甚至有时候还会毫不迟疑地屠城。他这做法,不光让朱元璋心里不痛快,还多次被另一位大将徐达给劝止。可常遇春好像压根没把这当回事儿,每次冲到敌人阵地的深处,总会弄得到处是死人骨头。

在九华山那场战役里,常遇春当着徐达的面,把俘虏全都给杀了,徐达百般阻拦,却根本不起作用。他这种冷酷无情的做派,致使他在部下和百姓当中落了个极差的口碑,有的人干脆就叫他“”。

常遇春的这般行径,毫无疑问激起了普通民众的极度不满。身为将领,本应守护百姓,可他却成了百姓的梦魇。此种行为,不但背离了佛家的慈悲教义,也与儒家忠勇兼具的理念相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在常遇春的性格里,有着极为两极分化的一面。

【鏖战南北,建立功勋】

虽说常遇春有过残暴之举,可他的军事才能却深受朱元璋的器重。他接连参加了跟陈友谅、张士诚等强劲对手交锋的不少战役,而且都有出色表现,立下了诸多显著战功。

龙湾之战时,他毫不畏惧地闯进敌军阵营,那架势就好像那儿没人似的,把吴军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在和张士诚打仗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胜利,最后逼得张士诚自己了结了性命。

有人甚至放言,朱元璋的江山,有一半是常遇春浴血奋战打下来的。这话显然是极为夸张的,不过,这也足以表明常遇春在朱元璋成就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有着无人能及的重要地位。

那时候,朱元璋身旁有着不少出色的将领,像徐达、邓愈之类的。不过,常遇春和他们不太一样,他更是一个十足的战场豪杰,善于速战速决,英勇且善于打仗。

他的行事风格常常和朱元璋的谨慎规划相抵触,然而最终却变成了朱元璋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恰是靠着常遇春这类人,朱元璋才能够陆续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方势力,最终达成了中原的统一大业。

【不幸暴亡于柳河川】

当常遇春跟着军队北伐,眼看着就要实现统一大业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悲剧却降临到他的身上。在抵达柳河川的时候,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耐,常遇春不小心脱掉了自己的盔甲,没想到就此患上了一种怪病,浑身溃烂,还流血不止,最终他在极度的痛苦中突然去世,年仅四十岁。

这突然发生的死亡,着实让人忍不住连连叹息。常遇春一辈子都在战乱不断的境况里闯荡,哪能想到自己的生命会以这么一种离奇的形式画上句号呢。

身为一名英勇擅战的将领,他本应在沙场上浴血奋战,为国家博取更多的荣耀。但是,一次寻常的卸甲之举,却化作了他的梦魇,致使他的生命骤然终结。这样的收场,着实令人倍感惋惜。

听到这个消息后,朱元璋如遭重击,前往龙江迎接常遇春的灵柩,还亲自进行祭奠,追封他为;。短短二十年的工夫,常遇春从一个草莽之人,蜕变成了朱元璋最为信赖的大将之一,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毋庸置疑,常遇春的离世让朱元璋极为悲痛,毕竟常遇春是他麾下最为得力的将领之一。

【功德难以荫庇子孙】

然而,常遇春的悲剧并未至此停歇。他壮烈牺牲后,朱元璋对他的子孙后代并不好。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虽说继承了他的爵位,可这人能力一般,品行也差,最后竟被逼得自杀而死。

次子常升未能幸免,因蓝玉案受到牵连,不幸丢了性命。就连常遇春的外孙朱允熥,在被囚禁的时候,还被人下了毒手,最终惨死于狱中。

这事儿啊,真让人感慨万千呐!常遇春给朱元璋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可朱元璋却半点儿慈悲心都没有。恰恰相反,常遇春的子孙们还受到了残忍的迫害,到最后一个不剩,全都被毁掉了。

这难道不是极具悲剧性的讽刺么?有个人使尽浑身解数为他人做事,可到最后,连自己的子孙都没法护住,这般命运,着实让人心酸呐!

也许,这体现出一个常见的事理——功勋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一直庇护后代。就算是常遇春这般声名远扬的大将,他的功绩总归也是有极限的。

【结语】

常遇春,这名号在明朝开国的历史篇章中闪耀夺目。他本是出身低微的农家娃子,却靠着自身的勇武以及军事本领,一步一步迈向成功之路,化作朱元璋最为信赖的大将。

哪怕是战功赫赫的大将,也终究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规律。常遇春的人生起伏,着实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这种功勋与遗孽的悲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关权力、道德、命运等一系列繁杂且深刻的问题。或许,这便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就算是极为杰出的功勋之人,说到底也难以摆脱命运的羁绊。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