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白崇禧、李宗仁秘书,88年官至副国级,女儿是著名电影明星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4-23 16:35:53

2005年7月28日,傍晚19时08分,程思远静静地闭上眼。

他活了97岁。几乎把整个20世纪中国的风雨都看了个遍。

辛亥风雷,北伐枪火;从新中国的诞生,到改革的春风;从香港的回归,再到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他没缺席。

他出生在广西宾阳,小时候放牛,穿草鞋;长大后成了宾阳第一个博士。

命运转弯处,他走进政坛,先后担任李宗仁、白崇禧秘书,出入军政高层。

1988年,他升至副国级。

外人看不透他沉默背后的思虑,只知道他一生跌宕起伏,始终立在风口浪尖。

曾任白崇禧、李宗仁秘书

1908年冬天,广西宾阳县的大程村寒风透骨。

一户普通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名唤“思安”。

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最朴素的心愿: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少些波折。

可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走出黄泥地,走进政坛,见证一个世纪的巨变。

程思远的童年与劳作和贫瘠为伍。

他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都在与贫地、风灾、虫患抗争。田是低洼田,土是黄粘土,年景再好,也不过勉强糊口。

家里孩子多,粮食少,几乎没有喘息的余地。

四五岁,他便开始帮家里照看弟弟、打杂跑腿。

有时父亲扛着犁下地,他便跟在后头,一边学着除草,一边记着父亲的动作。

他的启蒙始于本村的马谭庙政经学校,后来转到邻近的黄安村校。学校简陋,课本残缺,但他如饥似渴。

节假日他要放牛,有时课堂一结束就得赶去山坡上看牲口。作业只能在晚上赶写,光线昏暗,手脚冰冷。可即便如此,他的功课从未落下。

父亲给他取名“思安”,可当他年少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毅然将名字改为“思远”。不为顺遂,而为长志。

13岁,他便能帮左邻右舍记账、写对联,甚至主持乡里婚丧仪式。

才华初露,他在宾阳县高等小学十五班读书期间,作文几乎每篇都被老师贴在课堂示范。

他的语言清晰,论点有力,是同学争相模仿的榜样。

1926年,李宗仁部队到宾阳征招文书。

当时的程思远年仅15岁,却凭借一手沉稳有力的毛笔字和严谨清晰的行文脱颖而出,成为录取的第一名。

从此,他的人生开始脱离黄泥地,进入军政体系。

他被编入部队,随军参加北伐。

在征战的间隙,他自学《国民革命军公报》,将其中的语句作为应用文范本,琢磨遣词造句、格式条理。

他边学边写,效率极高,渐渐受到上级赏识。

1930年,他正式被任命为李宗仁的机要秘书,开始接触核心事务。

到1938年,又转至白崇禧手下继续任职。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仅是“写信的人”,更是判断力极强的谋士。

长官口述要点,他往往一气呵成;遇局势复杂,他能快速提出利弊分析,并辅以应对方案。一次次精准判断,逐渐树立了他在“桂系”内部的威信。

1935年,他被派往意大利进修,登船时不过27岁。

他从香港乘“康德罗素号”出发,赴意攻读政治学。

两年后,他通过罗马大学博士考试,取得政治博士学位,成为宾阳历史上首位留洋博士。

1937年夏,他回国报到,身上多了一份从容与格局。

1938年,他随白崇禧奔赴前线,亲历了徐州会战,见证台儿庄大捷。

在那个血与火的春天,他见证了国军罕见的胜利,也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政治信念。

整个抗战时期,他频繁往返于桂林、武汉、重庆等地,活跃于政军要地,巩固了他在国民党体系中的地位。

1946年,他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当选国民大会代表,跻身高层。

1947年,他正式晋升为国民党中常委。

此时的程思远,已是“桂系”核心人物之一,不仅受到李宗仁、白崇禧的高度信任,也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他谨慎行事,从不张扬,处事老练,稳中有谋,是被重用的“技术型干才”。

民主人士的一面旗帜

1948年下半年,战局已显倾斜。

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的指令在战场上越来越难以贯彻。

政令不出中南,军心浮动,人心思变。

程思远与李宗仁

到了1949年1月,连昔日最亲密的战友李宗仁与白崇禧也按捺不住了,联手施压,逼蒋退位。

1月21日,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以副总统身份接任“代总统”。

而在这场幕后政变的调停与斡旋中,程思远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并非仅是李宗仁的秘书,更是沟通政界内外的桥梁。

当李宗仁向毛主席发出通电,试图恢复和谈时,程思远作为私人代表,四处奔走,传递意向。他与中共代表有过接触,也尝试调和内部意见。

但理想很快与现实脱节。白崇禧始终幻想“划江而治”,对和谈阳奉阴违,拖延进程。李宗仁虽有诚意,但在结构性掣肘下,终成“傀儡”。

程思远虽竭力推动,仍无力回天。

1949年秋,局势已经不可收拾。

人民解放军迅猛南下,新桂系节节败退。

程思远辞去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副秘书长一职,举家迁往香港,暂居九龙荔枝角九华新村十四号。

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相继结束,新桂系主力尽数覆灭。

李宗仁意识到已无回天之力,决定赴美治疗。程思远全权安排其出国事宜。

11月20日上午9时,李宗仁乘专机离开南宁,直飞香港。

当天入住太和医院。蒋介石不甘其脱离掌控,陆续派遣数批说客劝其回台。

李宗仁一一回绝。12月5日,他从香港飞抵纽约长老会医院,治疗胃溃疡。

自此,旅美定居。

李宗仁虽远在海外,但始终与程思远保持通信。凡有大事,必先征询其意见。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复职,宣布继续行使“总统”权力。李宗仁的代总统身份名存实亡。

1954年3月,台北“国民大会”通过弹劾案,李宗仁被指“违法失职”,彻底剥夺政治权力,成为一名普通的旅美华人。

此后数年,程思远困守香港,经济拮据。

靠朋友资助,在九龙开设养鸡场,不幸遭遇火灾,一夕之间化为灰烬。

为维生,他担任《正午报》专栏作家,撰写时政评论,冷眼观局势,笔锋依旧犀利。

美国情报机关曾试图借李宗仁在台发动反攻大陆的策动,遭李坚拒。

程思远当年在李、白府中,与不少中共人士保持接触,尤其与周总理关系较深。

抗战期间,双方曾多次会面,互通有无。

1956年,一位老友带来口信:北京方面希望他访京谈话,来去保密,不办任何手续。程思远虽有顾虑,仍选择赴约。

一到北京,便得知此行系周总理亲自安排。周总理希望他能劝李宗仁回国,为国家统一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程思远毫不犹豫地答应。从1956年4月起至1965年6月,十年间,他五次赴京,两度远赴瑞士,奔走于李宗仁与中央之间,终于促成其回归。

1965年7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归来的李宗仁夫妇及程思远。

会谈轻松诚恳,毛主席亲自为他取了别号“近之”。程思远对此欣然接受。

相比政坛风云,程思远的家事更显沉重。

他与首任妻子蒋秀华育有一女,名程月如。

她日后成为香港影坛巨星,艺名“林黛”。

林黛

她从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翠翠》起步,以自然朴实的形象迅速成名,连续四届荣获亚洲影后称号。

然而,在声誉巅峰时,她却于1964年突然在寓所自尽,年仅30岁。

这一悲剧成为程思远晚年最深的隐痛。

始终心系祖国统一

在漫长的一生中,程思远始终将“故乡”二字深藏心底。

他虽身在政坛,行走四方,但内心的那份乡情,从未因岁月而淡漠。

广西,不仅是他童年的起点,更是他精神的归宿。

1966年2月,程思远陪同李宗仁夫妇返回广西,时隔多年重踏南宁。

他目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情绪激动,盛赞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久后,他又在1977年底偕夫人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宾阳县。

站在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他感慨万千,写下《重游广西睹巨变》一文,称赞“今日宾阳分外娇”,笔下情感充沛,字句皆真。

1985年8月,他在北京与广西领导座谈时动情地说:“我是个老广西了。”

他深知家乡的潜力所在,也不吝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反复强调广西“人杰地灵”,更断言其“前途不可限量”。

十年后,1995年初夏,他亲自回到广西视察。

面对日新月异的改革成就,他高度评价家乡人民的实干精神和聪明才智。

离开前,他亲笔题词:“开发黎塘,建设家乡。”并捐出一万元稿费,投向扶贫工程。

这份对故土的深情,从未止步。

1988年,他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1993年,再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但身居高位,心却仍系故里。1999年11月,他再回广西,出席南宁国际民歌节,并抽空回宾阳。

谈到家乡变化,他动情地说:“我作为宾阳一分子,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牵动着我的心。”

随后,他将积攒多年的30万元稿费全部捐出,兴建一所新学校。

宾阳思远育才学校因此而生。

2001年11月,93岁高龄的他第八次回到宾阳,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后再次视察家乡。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踏上故土。当乡亲们感念他捐资建校时,他坦言:“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和关怀,我应该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家乡人民。”

一句话,道尽了他对家国的理解,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宾阳之子”,不只是出于尊敬,更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故乡情怀的回应。

他一生笃信“诚”为人之本。他说话从不虚饰,处世不玩技巧,因此赢得普遍信赖。

当年,22岁的他能成为李宗仁的秘书,固然因为才学出众,更因其诚恳可靠。

往后数十年,无论在什么身份、处于何种政治风浪中,他都坚持实话实说,不做逢迎。

这份品格,为他赢得了“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广泛尊重。

不仅如此,他更是坚定的国家统一推动者。

早在1955年,他便在美国代李宗仁起草《关于台湾问题的建议》,文中肯定新中国建设成就,批判台湾当局倒行逆施,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的政治立场,从未含糊。

回国后,他以极大热情投入国家建设,曾出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台湾研究会会长,积极倡导“一国两制”,多次劝诫台湾当局停止“两个中国”及“一中一台”的图谋。他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为两岸关系改善、祖国统一尽心尽责。

2005年4月,病榻上的他听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精神为之一振。

那一刻,他感到了些许慰藉。

他知道,自己为此奔波的事业,并未终结于沉默。

可惜,他终究未能等到统一的那一天。

2005年7月28日,这位历经百年风雨、目睹无数风云巨变的政治家,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享年97岁。

他带着未竟的心愿离世,但他留下的,不只是记忆和荣誉,更是一种根植于土地与人民的责任感和信念。

参考资料:

程思远登高思远的政坛长青树 吴志菲

爱国民主人士的旗帜程思远 黄会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