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解放军一路向南推进,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蒋介石眼看大势已去,开始琢磨退路。
最终,他选定了台湾岛,带着一批嫡系部队渡海东去。这一撤,便是70多年的两岸分离,也留下了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台湾问题。
当时,到底有多少国军部队跑到了台湾?这些部队的军长们都是些什么人物?他们到了台湾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命运?

很多人以为国民党的撤台是场慌不择路的溃逃,其实不然,这事儿背后有着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早在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正打得激烈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把心腹召到一起,开始商量退路了。
这时候,他的老乡、浙江大学教授张其昀给他出了个主意:"撤到台湾。"因为台湾四面环海,解放军没有海军,一时半会儿过不去;而且台湾物产丰富,日本人还留下了不少工厂,作为临时据点再合适不过。
蒋介石听完连连点头,立马行动起来。
1948年12月,他派陈诚当台湾省主席,为接下来的大撤退铺路;1949年1月,又赶紧把国家的黄金家底运到台湾和厦门,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运到台北的黄金有260万两,存厦门的有90万两,还有38万两放在了美国。
这笔财富,成了蒋介石日后在台湾重建政权的重要资本。
日本学者松田康博在《蒋介石与"反攻大陆"》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的撤退并不是慌不择路的逃亡,而是有战略目的的撤退,是为了将来反攻而做的准备。"
比如,空军的撤退计划甚至早在1948年5月就拟好了,实际撤退从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半年;海军则在1949年5月集体撤出,保存了相当完整的实力。
这种提前布局,让国民党在台湾依然拥有不小的军事力量,也为日后的台海局势埋下了伏笔。

那么究竟有多少部队跑到了台湾?
台湾历史学者林桶法在《一九四九大撤退》里考证过,1945-1953年间撤往台湾的国民党军人数量说法不一,从50万到100万都有人提过。
综合各种资料看,1945-1949年间大约有50万国军到了台湾,之后又陆续有不少部队撤过去,比如1950年从舟山群岛撤退的7万余人,还有从海南岛、越南富国岛等地撤过去的部队,总共约60余万军人。
这支队伍,成为了蒋介石在台湾立足的重要基础。

撤到台湾后,蒋介石面临一个大难题:这些从大江南北撤过来的杂牌军,怎么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在大陆时期,军阀割据一直是国民党的心头痛。蒋介石的改革手段,既狠辣又高明。
首先,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撤销所有地方部队番号,只保留中央军的嫡系部队。
那些地方部队的官兵被拆散,分配到各个嫡系部队中重新训练。这一招,不仅加强了蒋介石的权力,还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国民党的军阀割据问题。
日本学者松田康博的观察很有意思:"蒋介石请各地军阀来谈话,客气地说:'您对国家有贡献,这是给您的勋章!'然后就让他们退役,回家享清福了。就这样,他轻松地消灭了地方军阀。"
松田还幽默地评论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反而'统一'了。以前大家说我是广东人、我是浙江人,现在都变成'外省人'了。"
讽刺的是,蒋介石在大陆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军阀问题,在台湾这块弹丸之地上反而迎刃而解了。这何尝不是历史的一个玩笑?

除了整编军队外,蒋介石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思想控制。
每个部队都设立了政治部,专门负责监督官兵的政治立场。
所有军官必须定期参加政治学习,宣誓效忠蒋介石和三民主义。这种做法,其实有点像他在大陆时期看到的共产党的政工制度。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台湾军队逐渐变成了高度政治化的组织。一位曾在台湾服役的老兵回忆说:"那会儿,部队里每天都要喊'总统蒋公万岁',要是谁表现得不够热情,马上就会被视为政治可疑分子,后果很严重。"
从这一点看,台湾军队更像是蒋家王朝的私人卫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

经过整编的军队,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使命——"反攻大陆"。蒋介石专门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国光计划"的秘密行动方案,计划从台湾出发,重新夺回大陆。
但说实话,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不太现实。
正如松田康博所说:"'反攻大陆'从军事角度看根本不可能实现。国民党军没有足够的制海权,没有可靠的海上运输线,怎么可能成功反攻?"
尽管如此,"反攻大陆"的口号在台湾喊了几十年,成了维系蒋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直到1962年后,蒋介石才不得不将"反攻大陆"降格为"消极反攻"或"待机反攻"。到了1979年中美建交后,这个曾经响亮的口号终于彻底成为历史。

说了这么多,现在是时候揭开这20支撤台部队及其军长们的真实面目了:
第七军:军长刘雨卿,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抗战时期表现不错。撤台后被任命为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在台湾军中虽然有职,但权力有限,始终未能跻身最高决策层。第八军:军长宋心濂,原为东北军将领,抗战后期投靠中央军,深得蒋介石信任。撤台后一路高升,先后任台湾防卫总司令部参谋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军事顾问之一。第九军:军长桂永清,黄埔一期生,抗战期间参加过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撤台后历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重要职务,在军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父子。第十二军:军长胡琏,绰号"铁军",抗战时期在衡阳抵抗日军76天成名。撤台后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在1958年"九三炮战"中因指挥有方而声名大噪,成为台湾军中的传奇人物。第十三军:军长李弥,云南人,善于山地作战。撤台后负责滇缅边区的特务工作,后来组建"云南反共救国军"试图从缅甸进攻云南,但行动失败,军队最终撤往台湾。第十六军:军长郑位三,抗战时曾率部参加过多次战役。撤台后任陆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署长,负责情报工作,但后来因政治立场问题被调离要职,逐渐淡出权力中心。第十八军:军长吴石,抗战名将,曾参与台儿庄战役。撤台后担任"国防部"人事署署长,负责军队人事安排,但因与蒋介石主流派理念不合,逐渐被边缘化。第二十一军:军长刘安琪,黄埔一期生,抗战时期曾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撤台时已年事已高,被安排在军事顾问委员会担任闲职,实际权力微乎其微。第二十六军:军长孙立人,黄埔八期生,曾留学美国,抗战时率部在缅甸战场击败日军,被称为"战神"。撤台初期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后因"孙立人事件"被软禁33年,直到蒋经国去世才获释。第五十二军:军长胡宗南,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的得力干将,曾负责围剿陕甘宁边区。撤台后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成为蒋介石在台湾的重要支柱,但晚年政治影响力逐渐下降。新编第一军:军长孙元良,黄埔一期生,抗战时期战功卓著。撤台后曾任"国防部"次长,但后来因政治立场问题被边缘化,逐渐淡出权力核心。新编第五军:军长杜聿明,黄埔一期生,曾任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在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未能撤往台湾,后在大陆参加政协,融入新中国建设。新编第八军:军长陈明仁,湖南人,曾参与湘西会战。1949年9月率部起义投向共产党,后来在湖南省担任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留在大陆度过余生。新编第十二军:军长黄维,在淮海战役中与杜聿明一起被俘,未能撤往台湾,后来也在大陆生活。青年军:总司令顾祝同,原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撤台后担任"国防部长",是蒋介石在台湾的重要支持者,但晚年因健康问题逐渐淡出政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司令唐生智,曾参与北伐战争。因政治立场问题与蒋介石不合,未能撤往台湾,后留在大陆。军统特种部队:原负责人戴笠,1946年在空难中丧生,其部队由郑介民接管后撤往台湾,成为特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警卫团:团长郑介民,撤台后担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负责特务工作,是蒋介石在台湾的"刀把子"。空军:司令王叔铭,成功将大部分空军力量转移至台湾,撤台后继续担任空军总司令,为台湾空军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海军:司令桂永清(兼),成功组织海军主力撤往台湾,保存了大部分舰艇,为台湾海军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来,撤到台湾的国军主要有20支部队,他们的军长命运各异。有的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有的却郁郁不得志,甚至遭遇软禁。这些人的起伏,也正好反映了台湾政治的复杂多变。
最风光的当属蒋介石的几位心腹。
胡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铁军"之称的硬汉,抗战时期曾在衡阳抗击日军76天,创下了一段军事传奇。撤台后,蒋介石立即器重他,让他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在后来的"九三炮战"中,胡琏指挥防御有功,一时声名大噪,成了台湾军中的传奇人物。
宋心濂的命运同样精彩。
他原本是张学良的部下,后来识时务地投靠了蒋介石。此人能说会道,很懂得如何讨长官欢心。撤台后,他先是当了台湾防卫总司令部参谋长,后来又升任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成为蒋介石的智囊团核心成员。据说有一次,宋心濂在军事会议上的发言让蒋介石大为赏识,拍着桌子说:"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才!"从此更加受到重用。
桂永清也是个有意思的角色。
这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抗战期间参与了淞沪会战,军事才能出众。撤台后,他历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要职,甚至一度被视为蒋经国的竞争对手。桂永清治军风格强硬,作风严厉,部下们私下称他为"桂大炮",既有敬意也有畏惧。
这三位,都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在台湾军政系统里可谓呼风唤雨,过着令人羡慕的荣华生活。可以说,跟对人是他们最大的成功之道。

在撤台军长中,命运最为悲情的要数孙立人了。
要说孙立人可不是一般人物。抗战时期,他率部在缅甸战场上打败了日军,被誉为"战神"。作为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他还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留过学,军事思想开明,指挥才能突出,在军中很有威望。
刚撤到台湾时,孙立人的仕途一片光明。
蒋介石任命他为"国防部"参谋总长,权势显赫,前途似锦。可天有不测风云,1955年突然爆发了"孙立人事件"——蒋介石怀疑他有"谋反"意图,一纸命令将他软禁起来。
这一关,就是33年!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孙立人才重获自由,但此时他已是87岁高龄了,只能在台北的一栋小楼里度过余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惹的祸。
孙立人军事才能太过出众,在美式训练部队中影响力太大,多疑的蒋介石担心他成为威胁。台湾作家李敖在《台湾政治百态》中透露:"蒋介石曾对心腹说过,'孙立人太受美国人欢迎了,这很危险。'"
孙立人的遭遇,折射出台湾早期政治的专制本质和内部斗争的残酷。一个曾经的抗日英雄,却因为权力斗争被软禁大半辈子,这种遭遇着实令人唏嘘。

1949年那场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成了两岸命运的分叉点。从那以后,大陆和台湾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形态。
那些随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军队将领们,有的风生水起,有的郁郁不得志;有的长期居于要职,有的却遭遇不幸。他们的个人命运,映照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变迁,也体现了历史选择的偶然与必然性。
如今,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交流、从隔绝到融合的漫长历程。伴随着中国大陆的和平崛起,两岸关系也在不断演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能够摒弃历史恩怨,携手共创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林桶法.《一九四九大撤退》.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松田康博.《蒋介石与"反攻大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李敖.《台湾政治百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齐锡生.《最后的士绅:张其昀与国民党保守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