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纷纷退回
模拟对抗不敌歼10C
实际交手中遭遇击落
我国苏35战斗机究竟有何价值
提及我国的苏-35战斗机
情感真是复杂难言
这款由俄罗斯出售给我们的战鹰
曾以“第四代半”的称号高调亮相
2015年我们以20亿美元的价格购入24架
军迷们纷纷欢呼
期待空军腾飞
然而
不久之后
它的声誉便急转直下——多国纷纷退货
演习中不敌歼-10C
实战中更是常被击落
网络上热议不断
众说纷纭
都在质疑
这款飞机究竟有何价值
苏-35战斗机的历史渊源深厚
其起源可追溯至苏联时期
在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推出了F-22战斗机
苏联感到压力倍增
为了有所回应
苏霍伊设计局决定基于苏-27战斗机进行改进
于是
最早的苏-35就此诞生
它采用了鸭翼设计、配备了数字电传操控系统
并升级了雷达系统
1988年
在莫斯科郊外
苏-35完成了其首飞
震撼地翱翔于蓝天之上
然而
这种繁荣并未持续太久
1991年
苏联解体
经济陷入困境
导致这一项目仅制造了几架原型机后便戛然而止
然而
苏霍伊并未对这项技术放手
在90年代中期
他们研发了一架苏-37演示机
首次应用了推力矢量技术
使其能够在空中完成翻滚和“眼镜蛇”机动
并于1996年在英国航展上展出
令众多外国观众惊叹不已
随后
这项技术被应用于出口至印度的苏-30MKI战斗机上
同时也为苏-35S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进入2000年代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
空军也亟需更新装备
2003年
苏-35BM项目启动
后更名为苏-35S
2008年
该机在远东共青城成功首飞
正式宣告其诞生
这位驾驶员操控的战机装备了两台117S型发动机
每台发动机的推力高达14,500千克
更具备三维推力矢量技术
足以完成“库尔比特”等高难度机动
机载雷达为Irbis-E型无源相控阵
理论上可探测至400公里外
但实际效果取决于工作模式
该战机最多可携带8吨弹药
配备R-77空空导弹和Kh-31反舰导弹等多种武器
驾驶舱内配备全玻璃化显示屏和头盔瞄准系统
显得非常先进
2009年
俄罗斯空军率先采用了这款战机
并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
2013年
在巴黎航展上
苏-35S展示了一幕幕精彩表演
其卓越的超机动性能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
在中国
2006年便对这款战机产生了兴趣
经过多年的谈判
2015年终于签订了购买合同
以20亿美元的价格购入24架
2016年底
首批4架战机抵达河北沧州
至2018年
所有战机均已交付
当时
歼-20尚未大规模服役
众人期待苏-35能够接替苏-27
成为空军的中流砥柱
然而
现实情况却让人颇感意外
多国纷纷拒收
国际声誉受损严重
原本作为俄罗斯希望借此大赚一笔的出口明星产品
苏-35却在销售过程中遭遇了滑铁卢
先看印尼
2018年签署了购买11架的合同
总价值高达11亿美元
甚至计划用咖啡和棕榈油来抵消部分款项
此举颇具创新性
然而
在美国以CAATSA法案进行威胁
声称购买此产品将面临制裁的情况下
印尼承受不住压力
于2021年底果断退货
并转而购买了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和美国的F-15EX
而苏-35在中国演习中败给歼-10C的消息传出后
印尼内心也开始动摇
不敢再冒险下注
审视埃及的情况
2018年他们签署了一笔价值30亿美元的订单
订购了24至26架飞机
到了2020年7月
首批5架飞机已经完成生产
准备交付
然而
美国再次介入
依旧运用CAATSA的规定
面对压力
埃及在2022年初取消了订单
转而购买了F-15“先进鹰”
这样一来
俄罗斯工厂里堆放了17架已经完成的苏-35
却难以销售
传闻可能转手给伊朗
阿尔及利亚也曾尝试过这种飞机
但因其PESA雷达技术落后而直接放弃
这种退货的情况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显得尴尬
苏-35原本寄望于其卓越性能来打开市场
但国际买家一看
技术实力不足
再加上得罪了美国
觉得不值得购买
纷纷选择离开
这对俄罗斯航空工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而中国订购的24架飞机也显得有些尴尬
在演习中不敌歼-10C
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中国空军历史上
苏-35最尴尬的时刻或许要数那场“金头盔”空战对抗赛
这场赛事是空军内部的顶级考验
旨在检验战机与飞行员的真实实力
2019年
苏-35与歼-10C正面交锋
结果令人震惊——歼-10C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2020年和2021年
这一情况连续两年上演
歼-10C包揽了最多的“金头盔”
将苏-35和歼-16双双置于下风
为何败得如此之惨
需从技术层面剖析
苏-35配备的Irbis-E雷达属于无源相控阵
其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相较歼-10C的有源相控阵有较大差距
歼-10C的雷达能够更迅速地锁定目标
加之PL-15导弹的200公里射程
超视距作战优势明显
苏-35装备的R-77导弹射程有限
远距离交战时难以发挥效能
在近距离空中格斗方面
歼-10C的PL-10导弹同样不容小觑
此外
歼-10C轻巧灵活
而苏-35的庞大身躯则显得较为笨重
战术层面也存在问题
在空军演习中
歼-10C飞行员对自家装备的熟悉程度更高
能够将性能发挥到极致
相较之下
苏-35作为新引进的机型
飞行员还在适应阶段
配合度不足
败北也在情理之中
网络上军迷热议
原本期待的“超机动”性能为何连国产的3.5代机都难以战胜
这一结果无疑让人感到失望
实战遭遇击落
暴露出明显短板
苏-35在实战中的表现如何
这需从俄乌冲突中窥见一斑
自2022年2月开战以来
俄罗斯空军便动用苏-35执行地面轰炸和护航任务
然而不久便遭遇重创
2022年4月3日
一架苏-35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被击落
同年7月19日
另一架苏-35在赫尔松地区坠毁
至2023年初
乌克兰方面宣称已至少击落5架苏-35
而到了2024年2月
短短三天内便成功击落两架苏-35和四架苏-34
武器装备方面
他们拥有“毒刺”等单兵防空导弹
以及更高级别的防空系统
为何如此脆弱
首先
苏-35缺乏隐身性能
雷达反射面积较大
因此容易被探测到
其次
俄罗斯缺乏精确制导武器
苏-35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以实现精准打击
而低空则是防空导弹的乐园
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虽非顶级
但对于这种没有隐身特性的大型目标来说
已经足够应对
苏-35的超机动性在现代战争中作用有限
近距离交战的机会寥寥无几
更多是依赖超视距的电子战和导弹对抗
其这一短板显得尤为突出
我国引进的苏-35尚未经历战火洗礼
但借鉴俄罗斯的教训
心中自有定数
若遭遇强敌
这型飞机能否经受住考验
实在难以预料
我国采购的苏-35性能如何
目前
24架苏-35主要在南海地区活动
隶属于广东湛江的“南疆利剑”航空旅
2019年7月
它们在那片海域进行了演习
演练了夜间作战和反舰攻击
其长航程和大载弹量的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现
在平时
它们还负责驱离外机
但整体表现一般
歼-10C和歼-16的表现更为突出
苏-35似乎略显边缘化
然而
空军并未完全放弃这款战机
2018年5月
有一架苏-35被送回俄罗斯进行升级
安装了国产PL-15导弹
并配备了新型头盔
火控系统也有所改进
这使得它带有了一定的“中国风格”
在2023年的一场联合演习中
苏-35与歼-20及歼-16并肩作战
歼-20担当先锋
苏-35则提供火力支援
三者协作默契
回溯至2019年7月
中俄在日本海进行巡逻时
苏-35亦崭露头角
多少提升了其存在感
然而
必须坦言
随着歼-20和歼-16的日益增多
苏-35的主导地位已然不复存在
其仅有24架的数量和有限的升级潜力使其逐渐沦为配角
别小看苏-35目前的处境
它对中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从技术层面来看
117S发动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国对其进行了拆解研究
从中学习了推力矢量技术以及涡轮叶片的设计
收获颇丰
这为WS-15发动机的研发提供了巨大帮助
可谓是意外之喜
再者
苏-35的维护工作让空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使得复杂战机的后勤体系更加完善
这对歼-20的量产也是一大助力
在实战方面
苏-35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在南海等地区
由于其航程远、携弹量大的优势
仍能发挥一定作用
与歼-20协同作战也尚可
尽管苏-35的性价比并不高
花费20亿美元购买的预期并未完全实现
但这一交易还是为中国赚取了技术
付出了面子
可以说是一次交学费的过程
中国没有苏霍伊与米格系列飞机哪有中国的歼11歼11D,哪有中国的歼15,歼15D电子战,歼16,歼16D以及WS系列发动机,中国空军从无到现在强大应该感谢苏联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