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消费50万吨!日本人,为啥这么爱纳豆?

桐桐看趣事 2025-05-02 03:57:26

风靡日本的"超级食物"

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一种食物极具争议性,它一年在日本的消费量高达50万吨,散发着独特的气味“闻起来臭,吃起来粘”,却深受日本人喜爱,然而在中国,它却鲜有人问津,这就是纳豆——一种由黄豆发酵而成的特殊食品。

日本人对纳豆的喜爱程度堪称狂热。数据显示,日本每年生产并消费约50万吨纳豆,换算到人均,每个日本人每年要吃掉8斤纳豆,庞大的消费量背后是一个规模可观的市场。

2016年,日本纳豆市场规模达到20亿美元,相较于2011年增长了26% 。尽管并非全体日本人都对纳豆青睐有加,IFT在2017年的调查显示,只有13%的人明确表示不喜欢纳豆的味道,而约62%的日本人对其喜爱有加。

在日本,纳豆甚至被赋予了健康长寿的象征意义,有谚语"纳豆顿顿有,活到九十九"广为流传。作为全球最长寿的国家,日本在2012年人均寿命达到84岁,这也让很多人将纳豆视为长寿的秘诀。

纳豆的前世今生:从中国到日本的演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日本奉为"超级食物"的纳豆,其起源地竟是中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将大豆发酵成豆豉的技术。豆豉味道咸香,且易于储存,是古代中国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到了唐朝,中日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经,还将大豆和发酵技术一同传播到了日本。

当时日本寺庙的厨房被称为"纳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豉逐渐被称为"纳豆",并进一步简化为如今的名称。

那时的纳豆更接近中国的豆豉,口感咸鲜,也不会出现拉丝的现象。

直到15世纪左右,一次偶然的机会,日本人将煮熟的大豆放置在稻草中,稻草上的枯草芽孢杆菌与黄豆发生奇妙反应,经过发酵,便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拉丝、黏糊且带有特殊气味的纳豆,其口感也变得更加清淡。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使用稻草包裹这种原始方法,而是通过人工培养枯草杆菌来进行发酵。

纳豆在日本的吃法十分讲究。搅拌纳豆时,必须始终向同一个方向进行,一旦中途改变方向反向搅拌,纳豆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

而在夹起纳豆食用时,还需要用筷子在粘丝最长的部分快速画圈截断粘丝,如果直接将带有粘丝的纳豆一股脑往嘴里送,就会被认为吃法不地道、不正宗。小小的纳豆,其食用方法的讲究程度,几乎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

纳豆在日本走红的时代密码

纳豆能在日本流行起来,离不开时代的推动。公元675年,日本天武天皇颁布了肉食禁止令,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牛肉、马肉、狗肉、猴肉以及鸡肉都被列入禁食范围。

这一法令对于纳豆来说,无疑是发展的绝佳契机。每100克纳豆含有18克蛋白质,相当于3个鸡蛋的蛋白质含量,于是纳豆逐渐成为日本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日本历史上频发的饥荒也让纳豆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782年到1788年的天明大饥荒,火山爆发、洪水、寒潮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导致稻米绝收,约九十万人被饿死。

在这样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纳豆的优势凸显出来。制作纳豆的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将黄豆煮熟,再用稻草包裹发酵一天即可食用。

正如农书所记载:"纳豆不费盐酱,穷民尤宜蓄之"。在江户时代出现的四次大饥荒中,纳豆都成为了贫困人家赖以生存的救命食物。

在日本战事频繁,物资紧张时,纳豆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它方便携带、易于储存,而且黏黏的特性使其能够黏附在米饭团上,久而久之,纳豆便成为了行军粮的标配。

到了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甚至将纳豆列为军需品。军医江口强调,纳豆不仅可以替代鱼肉,提供全面的营养,还含有抗菌成分,能够有效防止痢疾和疟疾,此时的纳豆早已超越了普通食物的范畴,成为了生存的利器,深深融入到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进入现代,日本成为发达国家,物资丰富,蛋白质来源也日益多样化,但纳豆的地位并未因此而下降,反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养生。

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每天食用纳豆等发酵大豆食品的人,死于中风或者心脏病的几率降低10%左右。这一神奇功效源于纳豆中的纳豆激酶,它能够分解血管中的蛋白纤维,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日本新闻网站Soranews甚至宣称"一天一盒纳豆,死亡远离我"。在新冠疫情期间,日本多地还出现了抢购纳豆的现象,许多人认为食用纳豆有助于防疫。

此外,日本人还宣传纳豆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称其能够促进益生菌生长,平衡肠道环境,达到排毒瘦身的效果,进而让皮肤变得更好。

在日本人眼中,纳豆或许不一定美味可口,但一定是对身体有益的好东西。日本营养学家将纳豆评选为对人体有益的10种食物之首,美国健康类杂志《健康》也将纳豆列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与西班牙橄榄油、印度扁豆、希腊酸奶以及韩国泡菜一同上榜。

如今,日本人积极推动纳豆走向世界,2023年,日本的纳豆出口量达到3300吨,相较于2017年翻了一番。

纳豆在中国遇冷的深层原因

纳豆虽源自中国豆豉,却在中国市场始终难以崭露头角。2019年其市场规模仅2.7亿元,2021年增至3.5亿元,相较超百亿元的豆豉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何这种发酵豆制品难以获得国人青睐?背后折射出饮食文化与市场逻辑的深层差异。

首先是感官体验的巨大鸿沟。纳豆拉丝黏腻的质感,咀嚼时如同胶着的黏丝;酸臭刺鼻的气味,常被形容为夏日汗脚发酵后的腐味,极具冲击力。

市场调查显示,70%的中国试吃者在闻到气味后便望而却步。这种极端的味觉体验,与国人追求鲜香醇厚的饮食偏好背道而驰。

甚至在瑞典的恶心食物博物馆中,纳豆与鲱鱼罐头、活蛆奶酪同列,而中国的皮蛋也在其中,足见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其次中国丰富的豆制品生态挤压了纳豆的生存空间。云南水酱豆的醇厚、贵州水豆豉的酸辣,以及豆干、腐竹、腐乳等琳琅满目,早已满足不同地域的味蕾需求。

自宋代铁锅普及后,国人形成对热气腾腾烹饪方式的偏爱,而纳豆冷食且酸臭的特质,与传统饮食习惯格格不入。

最后经济因素进一步限制了纳豆的推广。由于国内生产企业少,依赖日本进口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某日本品牌160克纳豆售价23元,折合一斤达72元,相较平价豆豉毫无竞争力。这种价格劣势,使得纳豆在市场上更难渗透。

在日本,纳豆是千年历史沉淀的饮食符号;而在中国,它因口味、文化与价格的三重壁垒,始终难以融入主流。正如皮蛋在欧美被视为"黑暗料理",却在中国成为早餐绝配,食物的命运,终究由地域文化与消费习惯共同书写。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1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