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三三):设置环境

闲读与苦读 2023-10-18 10:28:44

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一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他批评小说《城市姑娘》缺乏时代感,认为“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不是那样典型”,指出这篇小说中把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人写成在斗争中“不能自助”的“消极群众”,不符合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斗争特点;如果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初期的工人阶级状况,那样写倒是真实的。恩格斯把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准绳。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它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环境与人物、情节一起构成了叙事性作品的三要素。

作品中的环境既是人物生活着的具体环境,又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集中再现。茅盾说:“社会环境指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这可称为大环境,又指书中人物活动的场所,这可称为小环境。无论大小,都服务于整个故事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发展。”(《关于技巧问题》)一个作品的环境是否典型,就在于它是否正确体现了跟人物的关系,是否正确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环境设置应与人物性格相统一。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不能脱离环境而活动,人的思想性格也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并表现出来;同样,环境也不能脱离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正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人物世界,设置环境就得顾及给典型人物提供生活土壤。

鲁迅写《阿Q正传》,总觉得当时“人与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老百姓“像压在大石头底下一样”,他要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使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这是阿Q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而且阿Q这个人物在那个时代出现是必然的,鲁迅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O似的革命党出现。”

鲁迅先生这一经验,就说明人物是一定环境中的人物,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场所,两者统一,才能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火中无鱼,泥里无鸟”,人与环境是不能相背相离的。因此,塑造典型人物不能违背或超越他赖以生活的客观现实——即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

设置典型环境基于作者对时代潮流、社会生活的把握。任何作品所反映的都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作者设置环境除了对人物的典型性格要熟知以外,还必须对一定的社会形势有正确的理解,典型环境应该是对特定社会阶段的特点的深刻概括。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