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诗人”唐唯的三位一体

尚一网 2024-04-07 21:41:57

常德日报记者 罗勇 文/图

澧水汤汤,流过石门,此地与唐唯的故乡桑植山水相依。去年春天,53岁的民谣唱作人唐唯采风路过这里,遥望高山草原下一泓碧水,思绪翩跹。“澧水是我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情感纽带,一道文化长廊。”当晚他在“朋友圈”里写道。

2024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实地探访了唐唯位于沅水之滨的音乐工作室,听他用粗粝而温暖的嗓音讲述其创作演出的幕后故事。

关于城市:与沅水注定的不解之缘

定居常德时,唐唯风华正茂,理由很简单,娶了常德姑娘。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外来户不见外,领略过这座城市的清爽后,他对这里的山水风物轮番打量:一切都似曾相识。

“从小我就对沅水抱有好感。”唐唯在澧水边长大,对于常德印象由来已久。“我们大山里出生的人,平日里登高远眺,视野尽头便是茫茫洞庭。洞庭湖浇灌了常德,在我们湘西人眼中,常德是富庶之地,是鱼米之乡。”这种极目远眺,酝酿了唐唯最初的审美意趣。后来,凡是描绘洞庭湖的文章,他都为之神往。“沈从文笔下的沅水河街、陬市码头、常德船只……那些散文清新隽永,我特别爱读。”这种耳濡目染,烘托了一位湘西少年对一座城市的憧憬,也为他日后留在沅水河畔创作埋下伏笔。

2014年,唐唯和友人麻建明创作歌曲《沅江》,唤起常德人的普遍共鸣。“这首歌曲是生活的积淀,是默契,是宣泄,从中可以窥见常德山水的伟岸。”唐唯透露,小时候见过一种香烟,“沅江”牌的,很素雅的包装。“我想我和沅水注定有着不解之缘。”

新冠疫情期间,唐唯栖居武陵区丹洲乡,成为“新村民”。看似偶然的选址背后,是雅趣横生,是浓浓的乡土情怀。“这里位于沅水臂弯,闹中取静,住在这儿,恍若隔世,感觉时间都停止了。这里像个舞台,大幕的这一边是霓虹,是城市的喧哗;大幕的另一边是风貌犹存的自然村落。”

就这样,2022年5月,唐唯在丹洲大草原边租下一个院子,“沅水民谣社”正式开放。在这儿,他直面沅水弹奏,匍匐草地创作,曲肱为枕思考。现如今,但凡有“坐弹会”,周边的原住民和市区的乐迷们都会欣然前往。

“沅水民谣社”工作室一角

关于作品:民谣的朴素与诗意互为表里

在唐唯看来,民谣是种多元又自洽的艺术品类,像民歌、童谣等都属于这个范畴。青春、怀旧、诗和远方……民谣的朴素与诗意互为表里,颇接地气的表达,直击肺腑。

为了创作,唐唯去过不少地方。每次采风都没有即兴创作的意思,他需要反刍,力求表达精准,不被一时的情绪所裹挟。“有时候民谣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讲述着市井百态,有着人间质朴的烟火气息,歌词虽简单直白,但总是深情款款,透彻心扉。”

自由随性的唐唯喜欢悠闲度日,遛狗、买菜、聚餐、逛书店……“生活的每天都像是在采风,民谣重在表达本真的情感,这样的话,朴素和诗意就有了。”

工夫在诗外。唐唯酷爱读书,工作室一隅的书架便是明证,《瓦尔登湖》《王阳明传》《谈美》……书多而杂,却是他音乐创作的营养。

从创作者态度来看,唐唯属于温和派,作品中没有尖锐的批判。所以,这些年写实的作品并不多。《老潘》《嘎西》算是叙事性较强的两篇记录人物的作品,而以《上马蹬》《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一众民谣多是“移情”山水的。网友们评说,他的作品有种浓郁的乡土味,字里行间,仍能瞥见“万物有灵”的人文底蕴。受湘西巫傩文化的影响,唐唯对自然心怀敬畏,惟其如此,常被冠以“民谣诗人”的称号。

生活中爱遛狗的唐唯

关于听众:把歌唱给有故事的人

一副烟嗓,一把吉他,那忧郁的眼神,在低吟浅唱、引吭高歌间,仿佛在洞悉着什么。每次舞台演出,唐唯总给人儒雅的印象。入行27年来,唐唯有过不少商业合作的机会,时常因为对方的要求,超出他艺术创作的底线而流产。他拒绝粗制滥造,始终不忘创作者的初心。

10年前,唐唯的首张专辑《湘西素描》发行后,有朋友建议他去外地推广一下,被他婉拒了。“我不避讳谈商业价值,如果我的作品达到了那个火候,我会主动去宣传。”

谈到对听众的期许,唐唯表示很佛系。他的听众多为热爱文学的中年人。“我和听众之间是一种相对自然的关系,他们有生活阅历,听了有感触,多听几遍甚至收藏起来对我是种鼓励,没听到也没关系。”

去年全国文旅市场迎来复苏。由于档期和行业竞争加剧的缘故,唐唯和他的合作团队不得不将全国巡演计划暂时搁浅。目前他正在忙于第二张专辑的录制。“作为表演者,我是一位创作者,有时候还是一个思考者,三位一体。”唐唯坦言,他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我希望有一天能写出有诗意、有深意、叫好又叫座的民谣作品,把歌唱给有故事的人,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2024年3月9日晚,沅水河畔,一场别开生面的民谣音乐会再度奏响。这是唐唯入驻丹洲乡义渡村后发起创建的在地艺术项目,今年已是第三季。眼下唐唯正携手入驻这里的“新村民”,助力当地政府打造文旅IP,努力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