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时候,河南有户姓朱的人家,碰上个离奇的事儿。
这家人的孩子们给91岁的老爸办寿宴,老爸一高兴就多喝了点酒。没想到,平时有点糊涂也不太爱说话的老人,突然间在大家面前打开了话匣子,说个不停,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重点不在于此,主要是老人在聊着聊着,情绪就越来越高涨了。他提起自己年轻时那叫一个勇猛,一口气干掉了好多人,完全没注意到亲戚朋友们那惊异又害怕的眼神。
老人的闺女一听,连忙抬手抹了抹脑门上的汗珠,朝老人使眼色想让换个别的事儿聊聊,但老人压根儿没搭理,还是自顾自地说着。
民警一听完事情经过,立马就开始查了,这一查可真让人吃惊,“真没想到咱县里还有这种家伙!”他们一查之下发现,这事儿可不简单,“哎呀,还真是开了眼了!”
故事得追溯到2013年10月那会儿。那时候,事儿就开始不对劲了。
河南那边有个老爷子,名叫朱柯信,那时候都90岁出头了,眼瞅着再过俩月就要迎来91岁的生日。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在他们那块地方,可真是少之又少,稀罕得很。
朱柯信老爷子性情特好,见着谁都笑眯眯的,一脸和善。虽说上了岁数,但他的身子骨还是挺结实的。
其实就是说,老人家因为得了老年痴呆,平常不太喜欢讲话了。
不过,这并没减少村里人对朱柯信大爷的尊敬,大伙儿都觉得,家里有位老人就像是有了个宝贝。所以,村里不管哪家有红事白事,都会请朱柯信大爷去撑场面。就算他不发一言,只往那儿一坐,大伙儿都觉得特别有光彩。
那天,朱柯信老人家里人聚在一起琢磨,眼看再过两个月就是老爷子91岁大寿了。在咱这村里,能活到这把年纪的老人真是稀少。为了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大家决定给他好好办一场寿宴,说白了,就是想让老人家高兴高兴,也热闹热闹。
这个点子一说出来,朱柯信老人的几个孩子都非常赞同,尤其是他的闺女朱静,她直接表态,到时候肯定会回来给老爸庆祝生日,还主动承担起寿宴的主要开销。
转眼间就晃到了12月,那天,朱家的男女老少全都聚到了一块儿,打算给家里的老爷子朱柯信好好办一场喜庆热闹的生日派对。
在寿宴那天,朱柯信老爷子穿上了闺女朱静送的棉服,整个人显得特别有精神,神采奕奕的,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个90多岁的老人家。
朱柯信老爷爷被一群儿孙围着,他们一个个轮流给老爷爷送上祝福。老爷爷就静静地听着,脸上挂着笑容,时不时地点点头,但一直没开口说话。
没多久,寿宴就拉开了序幕,小辈们没急着开吃,而是让坐在朱柯信老爷子身旁的朱静先给老人夹点菜。朱静是朱柯信老爷子最宠爱的闺女,她清楚老爷子牙齿不太好,就特意挑了些软嫩好嚼的食物,给老人碗里堆得满满的,还提醒老爷子慢慢享用。
就在这时,旁边有个人开口了,说给老爷子满上一杯,他都91岁大寿了,不喝点儿实在不合适。
朱柯信老爷子的孩子们赶紧摇头,说他们老爹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虽说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但可不想老爷子有啥闪失。
听到这事儿,那个让朱柯信老爷子喝酒的家伙就闭嘴了,只顾着自己低头猛吃。
真没想到,平时沉默寡言的朱柯信老人,突然大声来了一句:“帮我倒一杯。”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愣住了。老人的闺女朱静连忙劝他,说身体重要,别喝了。
朱柯信老爷子的脸一下子拉长了,非要继续喝酒不可。朱静没办法,只好给他倒了杯酒,还一个劲儿地让他多吃菜。趁老爷子不留神的功夫,她悄悄把酒瓶子给挪了个地方藏起来。
在一片欢乐又温馨的氛围里,朱柯信老爷子很快就干掉了杯中的酒,接着,他朝女儿朱静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让她再给自己满上。
朱静怕老爷子喝酒喝出问题,死活不同意。这时,朱柯信老人发话了,“喝这么点酒没事的,我年轻的时候,喝酒可是能放倒一群人呢!”
大家看到老爷子心情挺好,精神头十足,就顺着他的意思,让朱静再去给老爷子添一杯酒。
看到这种情况,朱静没办法,只能又给老爷子添了一杯酒。
没想到,从第二杯酒下肚后,朱柯信老爷子就像变了个人,话开始多了起来。他先聊起了自己年轻时结婚那会儿的事儿,紧接着又感慨起了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那些辛苦日子。
聊着聊着,朱柯信老人忽然提到,他年轻时不仅酒量大,还曾一口气解决掉不少对手。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愣住了,脸上露出惊讶又有点害怕的表情。不过,大伙儿猜想老人可能是酒喝多了,就劝他别再继续喝了。要是真不行的话,就搀扶他去旁边歇会儿。
朱柯信老爷子摆摆手,说自个儿没事,接着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大家心里都挺纳闷,这老爷子平时糊里糊涂的,有老年痴呆呢,但今儿个怪了,就喝了两小杯酒,整个人跟换了魂儿一样。还有啊,他突然提起自己年轻时杀过人,这事儿靠谱不?
看到周围人一脸惊讶,朱柯信老人主动说了起来,他讲起自己17岁那年,在13军81师当兵的事儿。那时候,小鬼子想要渡过黄河来打郑州,是他和战友们拿着刺刀上去肉搏,拼死守护自己的家乡。
听到这个,大家这才放松下来,原来老爷子讲的是抗日的事情啊。不过朱静心里挺纳闷:自己活这么大岁数了,怎么从来都没听老爷子提起过这些呢?
看到老人家说得头头是道,还一脸严肃,大伙儿都只能在那听着,也不好插嘴。不过老人的闺女朱静却忍不住了,她觉得在这大喜的日子里聊这个太不是时候了,就劝老爸换个别的话题聊聊。
老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点失态,就赶紧停了下来,后来也没再端起酒杯。
这事啊,表面上看是就这么翻篇了,可朱静心里头却一直没法安宁。
朱静琢磨着,寿宴那天,老爸能把那些年的事儿讲得头头是道,连哪年哪月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事儿八成不假。要是真的,那老爸简直就是个大英雄嘛!
想到这里,朱静瞅准大家正忙着聊天没留意老爷子的时机,就偷偷地拽着老爷子走到一边,想让老爷子详细说说他以前的事儿。
不过,刚才还滔滔不绝、情绪高涨的那位老爷子,现在又回到了最初那种呆呆的样子,一个字都不愿意说了。
瞧着老爷子岁数大了,朱静心里头直嘀咕,觉得这真是没办法的事。但要是老爷子啥都不肯透露,那自己不就没戏了嘛,那段往事的点点滴滴,可能就此石沉大海了。
说实话,老爷子都91岁高龄了,虽然活得挺长,但以后还能有多少日子,朱静心里真没个数。
还有啊,按朱静的想法,那些在战场上拼过命、挨过枪子儿的人,通常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奖章和荣耀,这事儿能让家里人骄傲好一阵子。可如今呢,别说让全家人都知道了,就连她和哥哥对父亲的这段经历都是一无所知,更别提政府发的什么奖章和待遇了。
朱静认为,那些特殊的照顾其实不重要,关键的是老爸以前的那些事儿,大伙儿都得知道,他理应得到应得的夸奖和表扬。
然后,朱静就跟警察详细说了说老爸在寿宴上的奇怪表现,“请你们帮忙留意下我爸,他今天状态有点反常……”
朱静心里犯起了嘀咕:“老爸那会儿不会是喝高了在胡说吧?”要是真这样,自己不就白折腾了吗,还整出这么大个误会?
猛然间,朱静脑海中浮现出老爷子在寿宴上讲到的“第十三军八十一师”,她立刻觉得这是个关键信息,于是赶紧跟民警说了这事儿。
警察听到消息后,心里一亮,马上跑到当地的档案馆,跟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起查了起来。
最后,根据这条线索,工作人员很快就有了发现,一路追查下去,他们也迅速揭开了朱柯信老人那段隐藏的经历……
其实,朱柯信老人在他寿宴上讲的话并非胡言乱语,他年轻时,也就是十几岁的那会儿,真的在国民革命军第13军的81师当过兵,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兵。
不过,朱柯信虽然没啥军职头衔,但他在战场上那可是真枪实弹拼出来的威名。他胆子大,脑子灵,总是冲在最前头,靠着自个儿的胆识和智谋,勇猛地跟敌人干架。
1941年那会儿,郑州打了一场硬仗,叫“郑州保卫战”。那时候敌人强大,咱们这边力量弱,但朱柯信他们队伍愣是没退缩,拼死抵抗。他们那股子劲儿,就是把人民子弟兵的精神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说到底还是人少敌多,队伍为了保存实力,只能选择撤退。撤退时,朱柯信挺身而出,站在战友前头,让他们快走,自己留下来断后。
没想到,朱柯信被后面的敌人追上,连续挨了16刀,直接昏了过去,感觉人都快不行了。还好后来有战友赶过来救援,发现他还有口气,赶紧把他送去医院治疗,这才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尽管那次受伤差点要了朱柯信的命,但留下的后遗症让他没法再留在部队。没办法,他只能按照安排退役,然后回到郑州老家,当了个平平常常的农民。
后来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心里有数了。由于各种缘由,朱柯信那英勇的举动,就这么被悄悄地掩盖了过去。
当朱静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对那位老爷子充满了深深的敬仰和心疼。县里的领导也忍不住感叹:“真没想到,咱们县里还藏着这么一位老英雄啊!”
后来,朱静带着工作人员找到了朱柯信老人,让他好好讲讲自己过去那些值得骄傲的事情。
起初,朱柯信老爷子还是守口如瓶,啥都不肯说。但工作人员一个劲儿地求他,加上女儿也在旁边满眼期待地看着他,他终于松了口,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接着,他就跟在场的每一个人,又把当年那些事儿细细地讲了一遍。
出于对英雄的深深敬意和想要给予他鼓励的心情,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把理应颁发给朱柯信老人的荣誉奖章和补助金送了过去,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老人却直接拒绝了这些奖励。
奖牌我可以拿着,但补贴我肯定不会收,那都是一个普通士兵该尽的职责,换做任何一个人,他都会那么做,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嘛!
被问及为啥以前从没跟人讲过这些经历,就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提过,朱柯信老人慢慢地说:“国家忙着搞农业、科技,还要造船、搞航天,到处都得花钱。我可不能再给国家找麻烦,心里头过不去这个坎儿。”
这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激动得不行,同时,大家对朱柯信老人的尊敬又多了几分。
朱柯信老人那句“咱不能给国家找麻烦”,把他那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展现得明明白白。这才是咱们中华儿女的好榜样,真英雄!
老爸的为人处世和品格,对他的孩子们以及后来的晚辈都有很大的影响。朱静就说过,她要把老爸的经历和精神讲给下一代听,好让他们把老爸那种当过兵的品质和精神一直传下去。
最终,我们要向朱柯信老先生表达深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