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后勤系统的将领都有哪些?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很多将领都是中途转入,或者转出。如洪学智过去是政工出身,又干军事教育,又当军事主官,解放后才接触后勤工作;邱会作,在土地革命和抗战初期负责后勤供给工作,解放战争时成为政工主官。

了解军史的人或许知道几位将领从始至终一直负责军队后勤工作,如张令彬、杨至成等。
说到杨至成,他应该可以称得上我军后勤系统等创建人。
杨至成是军队将领中少有的文化人,曾上过省农业学校。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有这样学历的人实在太少,有些人读几年私塾,或者上过初小的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1923年投笔从戎,加入滇黔联军,成为一名军需官,干起后勤工作。原因很简单,这工作需要有文化的人干才行,要记账、会打算盘,他可是中学文化程度。
1925年,他所在的滇黔联军加入国民革命军阵营,参加北伐,也得知黄埔军校招生,考入黄埔5期。在这里见到周逸群,俩人很早就认识,也是他革命路上的引路人,成为共青团员,后入党。

南昌起义时,他是其中一员。跟着起义部队南下广州失利后,又北上。此时,部队当中士气低沉,脱队的越来越多,剩下2500人继续北上。经过不断作战,部队人员越来越少,最终剩下几百人。这些人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成为革命的火种。
在行进作战中,他成为机枪连连长,作战负伤后,成为副官长,投入后勤管理工作。
上了井冈山后,他开始在后勤系统大展身手。
那时候的后勤,不是现在情况下的后勤,并不太被重视,能打仗,会宣传搞动员是部队主流,其次是军事教育工作,最后才是后勤。后勤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在后方确保大家有饭吃,前线打土豪、分田地,后方管理就行了,久而久之给指战员一种印象就是不重要。至于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甚至解放后很多人都不愿到后勤来工作。
杨至成因为受伤送到医院,情况好转被要求留在后方担任留守处主任,负责伤员工作。
前线打仗缺粮,加上冬天到了,要解决战士们的棉衣问题。为此杨至成想办法买一些布回来,用草木灰染色,让缝纫厂制作棉服。这样军队服装有了,而且还是统一的。后来,被提拔为红4军副官长,协助为全军制作军服,改善红军后勤供给。
1932年,担任红军总兵站主任,负责为前线部队运送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也转运伤员、俘虏和战利品等。1933年,担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随着部队发展,后勤工作也提升一个新起点,而且还举办供给干部训练班,成为部队“大管家”。

此外,还创办军工厂,在这方面杨至成花费不少精力,被服厂,兵工厂、制药厂,凡是军队所需的都有。他的工作一直持续到部队大转移。抵达陕北后,担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前敌总指挥部兵站部长。
抗战时期,他担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但在1938年被派往苏联休养,深造,错过了抗战八年。实际上苦也没少吃。在苏联生活、学校安逸一些。可卫国战争似的他们一行人转入蒙古乌兰巴托滞留,会俄语的刘亚楼、卢冬生去了苏联红军。钟赤兵、杨至成、李天佑等人留下,靠各种营生生活。但李天佑中途与人一起绕道沙漠在1944年回到延安。杨至成等因年纪大,身体不便一直留到苏联出兵东北,才跟着去东北。
到东北民主联军工作,本身就是后勤出身,被安排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发展军工。
1948年担任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等。

东北野战军将军需部从后勤部拿出来,与后勤部属于平行单位。这是因为领导力量不足,而且几十万部队需要服装,需要靠自己组织生产,不像粮食可以征粮。部队制作衣服、鞋子、帽子、手套等,使得东北部队着装在几大战区中,最“靓”。
上级对东北部队的军需生产表示很称赞
随着全国解放,军队服装统一,成为后勤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杨至成忙得不可开交。或许考虑年龄原因,此后离开后勤系统,先后在武装力量监察部、军科院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