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多重要?从唐朝的清明假期到伟人的深情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承载了深厚情感与记忆的日子。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在何方,心中都会涌起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2008年,清明节正式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4个节气里,只有清明节被立为法定节假日,足见清明在国人心中有多重要。
其实,清明放假并非我们现代人独创。从唐朝开始,清明便有了放假的习俗,唐朝时期寒食节和清明一起放假4天,后来延长到7天。宋朝延续了唐朝放假7天的制度。人们利用假期纷纷回到家乡,扫墓祭祖、踏青赏花。这一习俗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家族血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那个时代,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也是人们表达孝心、感恩先人的重要方式。

千年流转,时光荏苒。到了现代,清明节依然是国人心中的重要节日。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乡,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献上鲜花。这一习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宗教或迷信色彩,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寄托。
而伟人对清明节的重视,更是彰显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回到故乡韶山时,曾深情地为父母扫墓。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仅有随行人员陪同。在父母墓前,他肃然停立,献上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据记载,毛泽东在墓前沉思片刻后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身边人问主席要不要修成石墓。毛泽东说:“不要了,每年清明请你们代培一下土就行了。”当天晚上,毛泽东对随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他们两位。”
“前人辛苦,后人享福”“每年清明请你们代培一下土”,这简简单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家风传承和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也让人们看到了伟人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伟人深知,正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让他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感恩父母、感恩家族、更感恩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和民族。

清明节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一个法定节假日、更是一个民族的魂灵与根脉、一个承载了深厚情感与记忆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缅怀先人、思念逝去的亲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家族血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清明节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改变。它是我们心灵的寄托、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