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清照成为词坛“一姐”的,反而是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5-14 15:20:14

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01.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下,掳走徽、钦二帝,北宋167年的历史正式走完。靖康之耻,永载史册。

这一年,李清照44岁,她的故事和宋朝的命运一样,从此有了分水岭。

就在朝廷南迁之时,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他只身南下奔丧。

同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为宋高宗,南宋正式建立,因此赵明诚临危受命,启用为江宁知府,负责镇守城池。

到了12月,北方战火不断蔓延,青州也发生了兵变,李清照不得不收拾家当,前往江宁投奔丈夫赵明诚。

然后问题来了,赵明诚和李清照平时酷爱收集古物文玩,家里的东西拾掇拾掇,整整装了15马车,有些还不得不狠心舍弃。

在战乱年代,这15马车的古董,可谓是泼天的富贵,别说盗寇响马了,就是当兵的也都垂涎三尺。

可李清照就带着几个家丁,亲自押着车队浩浩荡荡上路了。

青州在山东,江宁是现在的南京,两地相距近600公里,即便坐高铁,也要走上4个多小时。

而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宋代,行程至少两个多月,更别说一路都不太平,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车队行至镇江时,镇江守臣钱伯言听说金人要打过来了,竟然置一城百姓于不顾,独自弃城逃跑了,因此李清照又被困了20多天。

当时城中已经大乱,带着15马车的稀世珍宝招摇过市,还没出闪失,足可见李清照强悍的性格和过人的胆识。

次年春,李清照安全抵达江宁,与丈夫赵明诚团聚。

当时宋高宗赵构并不打算北伐,因为如果迎回徽钦二帝,自己就很尴尬,让位吧,心疼,不让位吧,刺挠,所以索性偏安一隅,一味求和。

关于此事,李清照十分不满,因此作诗抨击: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可是很快,李清照就打了自己的脸。

到达江宁后的第二年初,赵明诚扛不住守城的压力,竟然也学钱伯言,偷偷弃城逃跑了,打算避难池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贵池。

行船过乌江时,李清照因为心里憋屈,就提笔写下了那首绝唱千古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深刻体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正是因为有这首诗,才奠定了她“千古第一才女”之誉。

但对于李清照而言,她悲凉的一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02.

到达池阳以后,赵明诚接到了朝廷的旨意,转任湖州知州,因为带着诸多文物不方便,而朝廷又催得急,所以赵明诚决定独自前往。

临别前,李清照问赵明诚,如果池阳也告急,自己该怎么办?

赵明诚告诉他说,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也就是说,赵明诚还是舍不得他那些宝贝古董,这也是他弃守江宁的主要原因。

由于天气炎热,赵明诚又急于赶路,所以到达建康时就中暑了,浑身发烫,又吐又泄。然而不懂医术的他竟然服用凉药柴胡、黄芩来治疗,病越治越重,临危之际给李清照写信,李清照是通医术的,可等她赶到建康时已经无力回天。

这一年的8月18日,赵明诚撒手人寰,终年49岁。

赵明诚故去以后,李清照也生了一场大病,忆起亡夫,爱也不能爱,恨也不能恨,唯有空悲切。

原本她和赵明诚是天作之合,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恩爱,相互照顾,生活非常美好。

如今阴阳相隔,又逢战乱,李清照只好继续流亡。最重要的是,赵明诚死后,有朝臣诬陷他在朝廷患难之秋私拥巨资,李清照为了替丈夫辩诬,决定把所藏的文物献给宋高宗,然而金人也很想虏获赵构。

所以当时的情形是,金人一路追着赵构跑,李清照就沿着赵构逃跑的轨迹一路追,所携文物几乎遗失殆尽,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想想李清照的前半生,一直过着优裕又随性自由的生活,偶尔矫情了,还要叹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世事如白云苍狗,人生变幻无常。

03.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十分开明的人,从小就很宠溺李清照,不但允许她在公开场合写诗填词,还纵容她私底下喝酒。

李格非官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为苏东坡的门生,“后苏门四学士”之一,也就是说,苏东坡是李清照的师爷爷。

而李清照的母亲为宰相王珪的长女,王珪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秦桧。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小耳濡目染,对诗词极为精通,她的师伯晁补之曾称赞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6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到了京城,开始和王公贵族家的小姐们交游,16岁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一出,便轰动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到了17岁的时候,李清照结识了20岁的赵明诚,两个人是元宵节赏花灯时认识的,赵明诚早就慕李清照才名,因此一见倾心,不久后就跟父亲赵挺之提了此事。

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与李格非交好,因此备下礼金,登门求亲,次年两个人在京师成婚,当时赵明诚还在太学攻读。

婚后夫妻俩倡导清俭,经常一起去相国寺市场淘文物字画,遇到没钱时,就去典当衣物,因此留“脱衣市易”之美谈。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

公元1102年,蔡京为相,开始对“元佑党”人进行清算,列名单120人,李格非因是苏东坡的门生,在列。赵挺之为了迎合圣意,也不遗余力地打击元祐遗臣。

李格非被罢官后,有旨“不得与在京差遣”,因此携家眷返回了明水故里。

当时李清照曾给公爹赵挺之写过一封信求援,但赵挺之并没有理会。

此后,赵挺之接连升官,并于3年后拜相。因受父亲牵连,李清照也被责令不得居住京师,只好追随家人回原籍,与赵明诚两地相思多达4年之久,这期间李清照写了许多“闺怨”此,比如耳熟能详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公元1107年,蔡京构陷赵挺之,赵挺之罢相5日后卒。卒后3日,在京家属全部入狱,虽然不久后就被放了出来,但赵明诚也因此被剥夺了荫封,不得不回青州故里,夫妻俩才得以团聚。

公元1108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此后度过了非常愉快的15年。

这也是她人生中最安逸、美好的一段时光。

04.

公元1121年,赵挺之雪冤,赵明诚出任莱州郡守,与李清照再次分离。有部分史料载,在莱州三年赵明诚曾纳妾,而李清照因“著花迟”,所以一直隐忍,去莱州看望丈夫时,心情始终郁郁,故笔下多有幽怨: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尤其有《感怀》一诗,更能证明赵明诚此间曾薄待李清照,毕竟她此时已经快入不惑之年,略呈色衰: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这首诗还有序注: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因与赵明诚失和,这段时期的李清照常借酒焦愁,笔下的词不似往日欢快,多失落悲凉,比如那首《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公元1125年,赵明诚改守淄州,李清照跟随,然后“靖康之变”就来了。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曾投靠大妹夫李擢,当时李擢任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

等李清照到达洪州时,洪州已经被金人攻陷,不久后赵明诚被诬,李清照决定携带所有文玩字画追随帝踪,献给朝廷。实际上,所携文物在途中已经遗失大半。

追随宋高宗到浙东时,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抨击: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同年12月,朝廷放散百官,无奈之下李清照前往绍兴避难,居当地农户钟氏家,所携书画一夜之间全部被盗,这令李清照悲痛不已。

公元1132年,49岁的李清照来到杭州,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改嫁张汝舟,然而张汝舟只是觊觎她的财物,在发现她身上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时,便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为此,李清照报官,举报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等罪行,并提出离婚。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要判处两年徒刑,尽管如此,李清照还是这样做了,因此身陷囹圄,幸亏得到了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只关押了9天就被释放。

出狱后,李清照避乱金华,途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可能是经历了太多糟糕的事,入知命之年以后,李清照的诗词反而更加豪放,比如在金华,她就写下了一首绝唱古今的《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在金华生活了两年后,李清照回到了临安,替丈夫整理完遗作《金石录》,表进于朝。人生最后一件大事已了,剩下的只是漫长的孤寂,前尘过往已成烟云,心心念念的还是青春烂漫,正如她在《清平乐》所写: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史书中记载甚少,但一个人孤苦伶仃,内心的愁闷可想而知。时光漫漫,幸好还有诗词相伴: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公元1155年,72岁的李清照悄然离世,在思念与孤寂中走完了自己这一生。

陆游在《夫人孙氏墓志铭》中写:夫人幼有淑贞,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之事也。

孙夫人为宁海军节度推官苏瑑之妻,她十余岁时,李清照想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她,可古代讲“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被婉拒。

从这篇墓志中就能看出,李清照在两宋词坛是多么特别的存在,她十几岁就以诗词交游,不惧流言蜚语,独自押运15马车文物至江宁,可见她的性格绝非“人比黄花瘦”那般娇弱。

而且,李清照善饮,在她仅存的90多首诗词里,“酒”和“醉”出现的频率就多达30多次。

在《打马赋》中,李清照写:

“岁令云徂,卢或可呼。千金一掷,百万十都。樽俎具陈,已行揖让之礼;主宾既醉,不有博弈者乎!打马爰兴,摴蒲遂废。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

这说明除了好饮外,李清照还喜欢骑马、博弈、赌书,她似男子一般豪放的性情,以及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她在古代诗坛中独树一帜。

遗憾的是,“易安居士”一生欠安。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