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登月,最新进度。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月球遥感卫星的立项和竞争择优说明中国在选择最佳方案或团队来执行卫星任务,涉及技术方案的比较和优化。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的建设进展表明中国在完善整个登月任务的基础设施,这是确保任务成功的重要部分。
后续试验地点在酒泉和文昌发射场。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重要的航天发射基地,酒泉通常用于载人任务,而文昌更适合大型火箭的发射,因为靠海运输方便,而且低纬度有助于节省燃料。零高度逃逸试验是测试飞船在发射台出现紧急情况时的逃生系统,这关系到宇航员的安全,非常重要。综合着陆起飞验证涉及着陆器在月面的起降模拟,确保在月球重力环境下能够安全着陆和返回。
长征十号火箭的系留点火和低空飞行测试是为了验证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和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最大动压逃逸试验可能是在火箭飞行中遇到最大空气动力学压力时测试逃逸系统的有效性,这也是确保宇航员安全的关键环节。
一、技术体系构建:全链条自主可控长征十号作为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力7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采用液氧煤油/液氢液氧环保燃料,其系留点火与低空飞行试验将验证大推力发动机稳定性,为后续多次地月往返奠定基础。
梦舟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近地轨道与月球轨道任务切换,零高度逃逸试验验证发射台紧急逃生能力(反应时间<2秒),远超神舟飞船的逃逸塔技术。
望宇登月服:整合辐射防护、温控系统与月尘隔离技术,相比阿波罗时代的舱外服,活动寿命延长至8小时以上,适应月球昼夜极端温差(-180℃至130℃)。
揽月着陆器:配备变推力发动机实现悬停避障,着陆精度达米级,综合试验将模拟1/6重力环境下的起降控制。
探索月球车:采用核电池+太阳能双模供能,设计载重500kg级科学载荷,具备10公里级月面巡视能力。
二、阶段进展与试验逻辑
地面验证周期(2024-2026)
安全冗余测试,最大动压逃逸试验模拟火箭跨声速阶段(马赫1.2)的逃逸救生,需克服120kPa动态压力冲击。发射场适配,文昌发射场新建10米级直径火箭工位,酒泉升级载人任务指控系统,两地将形成年发射12次重型火箭的能力。
关键技术节点
2024Q3:完成火箭动力系统试车(500秒全时长燃烧)
2025H1:月面着陆起飞联合试验(30米悬停-着陆-上升循环)
2026:无人绕月与返回任务(验证地月空间生命支持系统)
遥感卫星先行,即将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将构建地月通信网(数据传输速率达1Gbps),为后续着陆任务提供实时导航与测控支持。
三、战略意义与技术挑战

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与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2026年载人任务)形成时间窗口竞争。
揽月着陆器的可重复使用设计(目标5次任务周期)可能突破SpaceX星舰的单一任务模式。技术攻关难点,月夜生存开发同位素热源+绝热材料组合,确保设备在14天月夜中-190℃环境存活。嫦娥七号已探明南极艾特肯盆地水冰分布,就地制氧/燃料技术(ISRU)将成为后续重点。预计带动2000亿人民币规模产业链(含新材料、精密制造、空间机器人)。拟建月球科研站(ILRS)将开展氦-3开采实验,为核聚变能源储备战略资源。
四、未来展望
2027-2028年:实施两次无人登月采样返回,验证载人任务全流程。
2030里程碑:实现2人乘组48小时月面驻留,部署首个月球表面实验室模块。
技术外溢效应: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长征十号回收型)有望降低发射成本至$3000/kg,推动商业航天发展。

中国正通过“工程试验-科学探测-资源开发”三步走策略,系统性突破深空探索技术壁垒。若按当前进度推进,2030年代或形成地月空间常态化存在能力,重塑全球太空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