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总统府与最高领袖办公室传出的政策分歧,正在动摇中东地缘政治的根基。当佩泽希齐扬总统公开主张与美国对话时,哈梅内伊办公室随即重申"绝不与撒旦谈判"的立场,这场罕见的高层公开矛盾,暴露了伊朗统治集团内部持续数月的路线之争。
莱希总统空难身亡三个月后,伊朗决策层正在经历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最剧烈的震荡。最高领袖办公室内部人士透露,哈梅内伊健康问题引发的继任者之争,已导致保守派阵营分裂为"务实强硬派"与"绝对抵抗派"。前者以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尼为代表,主张有限度开放与西方接触以缓解经济压力;后者则获得基层宗教网络支持,坚持全面对抗政策。
这种分化在巴以冲突应对中尤为明显。尽管革命卫队向也门胡塞武装输送了300枚新型巡航导弹,但政府却默许俄罗斯经伊朗领空向以色列转运物资。战略矛盾直接导致叙利亚局势失控——大马士革周边12个军事据点在一个月内接连失守,真主党部队被迫后撤至黎巴嫩边境。
五角大楼最新发布的《全球能源走廊评估报告》揭示了美伊博弈的本质:控制霍尔木兹海峡日均2100万桶的原油流量,仍是维系石油美元霸权的关键。美国海军第五舰队近期在阿曼湾部署的"海上卫士"无人舰群,配备的微波反无人机系统恰好覆盖海峡最窄处21海里航道。
布热津斯基地缘理论在新时代有了新演绎。通过推动以色列与沙特军事合作,美国成功将中东矛盾转化为"波斯湾对抗阿拉伯湾"的教派冲突。沙特王储小萨勒曼批准建设的NEOM新城核电站项目,正是用"什叶派威胁"换取西方技术转移的经典案例。
普京宣布介入美伊谈判当日,莫斯科交易所卢布兑美元汇率应声下跌2.7%。这步险棋背后是精心计算的战略布局:通过将伊朗核问题与乌克兰粮食出口协议捆绑,俄罗斯既能测试特朗普政府的诚意,又可撬动欧盟对俄制裁阵营。克里姆林宫消息源证实,作为交换条件,俄方要求美国默许其在委内瑞拉军事存在常态化。
特拉维夫的应对来得迅速而激烈。以色列国防军突然向戈兰高地增派两个装甲旅,同时重启对加沙地带的"精准清除"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空袭首次使用了美制GBU-72钻地弹,这种专为摧毁地下核设施设计的武器,明显是针对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警告。
中东棋盘上的多方博弈正将伊朗推向临界点。德黑兰大学政治系教授哈桑·阿巴斯指出:"当统治精英公开辩论生存策略时,往往预示着重大的政策转向。"此刻波斯湾上空密布的阴云,或许正在酝酿改变21世纪地缘格局的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