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太极法国行

燕赵时讯 2024-05-22 19:43:15

2024年5月1日,由杨建营、刘文武两位教授及冯香红、彭国强两个博士生组成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功夫太极团组”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开始了中法文化交流之旅。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也是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巴黎)的举办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中法体育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意义。对于这次文化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处共派出了由21位师生组成的4个文化交流团:校领导团组、羽毛球团组、中国功夫太极团组、书法篆刻团组,这是学校有史以来最大的对外文化交流团。根据计划,中国功夫太极团组主要到里昂GENAS初高中学校、新里昂中法大学、里昂CSI国际学校3所学校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其间,应第14届巴黎中国式摔跤·手搏国际邀请赛组委会邀请,还到巴黎参加了体育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中国功夫太极文化交流的第一站:里昂GENAS初高中学校

5月3日上午,中国功夫太极团组文化交流的第一站是位于里昂大区热纳斯市(VILLE DE GENAS)的里昂GENAS初高中学校,交流对象是初一初二的中学生。由于交流时间是90分钟,所以仅进行了太极球运动的教学。

太极球运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杨建营教授于2019年首创研发的一项以“一个圆弧、一个整力”为技术核心,以单打、双打、三打进行隔网对抗为比赛方式的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球类运动项目。该运动不仅是锻炼核心力量、心肺功能、灵活反应能力的好方法,而且还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途径。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运动特点是传统文化经典老子《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体化呈现,其整体合一、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攻防一体的运动特点是传统文化经典《周易》中的“太极即一”“阴阳一体”“阴阳互融”等哲学思想的具体化。因此,选择这个运动项目进行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极具代表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杨建营主讲,旅居法国的李静翻译,刘文武、冯香红、彭国强助教。首先,杨建营对该运动项目的形成发展、技术特点、文化内涵、比赛规则作了简要介绍;然后,由杨建营、彭国强进行单打比赛的展示,由杨建营、刘文武、冯香红、彭国强进行双打比赛展示;接下来,让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技术体验之后,开始了正式的技术教学。

按照在国内常规的教学顺序,一般教完发球之后,先教授右手位、左手位的高进低出、低进高出、体前横拉,继之左右平旋、立旋,最后是腾空技术,但由于这次课的时长仅仅90分钟,所以省略了体前横拉,并在最后增加了教学比赛环节。由于太极球运动入门容易、学生上手很快,所以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教学,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技术,进行隔网对抗比赛。

里昂热纳斯市长Daniel VALÉRO在活动现场对太极球运动赞叹不已:“这是一项非常有创意并具有艺术性的运动。”体育教师Ime COURVALLAIN表示,参加体验活动的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太极球运动,因为该运动“动作优美,还能让参与者的腰、腹和臀,都得到充分运动。”鉴于广大学生对太极球这项运动的热爱,中国功夫太极团组给该市市长和该学校分别赠了一个太极球。

中国功夫太极文化交流的第二站:新里昂中法大学

5月4日下午,中国功夫太极团文化交流的第二站是新里昂中法大学。里昂中法大学成立于1921年,是在留法俭学会、法文预备学校、孔德学校的基础上由蔡元培发起成立,是近代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领导人把里昂作为访法的第一站,访问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随后诞生了新里昂中法大学。把新里昂中法大学作为本次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具有特殊意义。

不同于第一站文化交流的对象是中学生,地点在体育馆内,这一站文化交流的对象是喜欢中国文化的公众,包括大人和小孩,地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里昂办公室前的空地上。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这次文化交流的内容调整为中国功夫、中华武龙、太极球3项内容。首先,由交流团的冯香红、刘文武、杨建营、彭国强分别表演螳螂拳、长拳、形意拳、太极拳;然后,分两个场地分别由杨建营、彭国强展开太极球运动教学,由刘文武、冯香红展开中华武龙教学。

在中国功夫表演过程中,代表团成员的精湛技艺,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也被太极球运动、中华武龙这两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项目所吸引,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学得很认真、玩得很投入。这次交流活动真正起到了宣传中国体育文化的目的。

中国功夫太极文化交流的第三站:第14届巴黎中国式摔跤暨手搏国际邀请赛

巴黎中国式摔跤·手搏国际邀请赛始于1992年,是由旅法华人袁祖谋先生发起的。这项国际赛事曾得到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M.Jacques Chirac)以及包括伯纳·德拉努埃先生(M. Bertrand Delanoë)在内的历任巴黎市长的支持,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3届,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与地区的几千名武术爱好者参赛,获得了广泛的世界关注。第14届巴黎中国式摔跤·手搏国际邀请赛于2024年5月3日至5日在巴黎十一区佳比体育馆(Gymnase Japy 2,rue Japy 75011 PARIS-France)开赛。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功夫太极团队应邀参加了该赛事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功夫太极团队一行4人于2024年5月4日晚乘高铁从里昂到达巴黎,参加了次日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既向参赛者展演了太极球运动、中华武龙,也对有兴趣的运动员进行了现场教学,还以太极推手技艺与运动员进行了比赛交流。

鉴于这次交流活动的表演极其精彩,最终组委会把该赛事最大的奖杯发给了中国功夫太极团队,杨建营也向袁祖谋先生及组委会赠送了太极球。会后很多参赛者对太极球运动和中华武龙非常感兴趣,想当场购买太极球和龙,但遗憾的是,当时仅带了3个球,分别赠给组委会以及交流团在巴黎的向导Nassim BERRICHI先生的叔叔1个球之后,仅剩下了1个球。后来将这个球和两条龙售与了对太极球运动有强力兴趣的两位意大利武术爱好者。

中国功夫太极文化交流的第四站:里昂CSI国际学校

5月6日下午,中国功夫太极团体育文化交流的最后一站是里昂CSI国际学校。该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罗纳河畔,有小学、初中、高中共12个年级,设有英语、德语、中文、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波兰语、阿拉伯语9个语系,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生。中国功夫太极团队的交流班级是小学一年级中文国际班、小学六年级中文国际班、初中一年级一班,共56名学生。

按照从国内出发前的原计划,在该校进行中国武术、太极球、中华武龙3个项目的展示教学,但在5月3日第一站教学时,法语翻译李静老师发现,在短短90分钟的时间内,只教授太极球一个项目更合适。所以根据她的意见,修改了计划。然而,现场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授太极球运动是极其不现实的,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又调整了教学计划。由冯香红负责小学一年级中文国际班的教学,教学内容是中华武龙;由杨建营、刘文武、彭国强负责小学六年级中文国际班、初中一年级一班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太极球运动。因中国武术难学难练,所以仅做展示。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教学效果显著,各年级的学生都乐在其中。鉴于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最后太极球运动的发明人杨建营向该校的体育教师及玩得最好的小朋友分别赠送了太极球。

结语

整体而言,这次法兰西体育文化交流之旅非常成功,既了解了西方青少年的特点,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还把华东师范大学独创的太极球运动带到了国外,并产生了极其积极的影响。

但在交流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国外青少年对太极球运动的接受能力远远好于国内的青少年。按照常理,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凭平时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学习太极球运动时也应该更容易。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些法国初中生对太极球运动的接受能力远远好于国内的同年龄段的中学生,甚至好于国内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确切地说,其接受能力与国内大学体育院系的大学生持平。

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应该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有极大关系。对于中国的孩子而言,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更看重的是文化课成绩,有人甚至认为体育运动可有可无,由此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学校整天被关在教室里读书,在家则忙于做各学科的作业。正是这样的教育环境,导致青少年从小鲜于参与体育运动,既缺乏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也没有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所以对新运动项目的接受能力很差,学习起来很困难。而西方文化从小就注重激发孩子们热爱运动的天性,青少年从小学就具备了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且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初中阶段,他们接受新运动的能力很强,并且十分热爱,这是此次出访教学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

法国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从课下休息时间跟我们这些“老外”毫不见外、打成一片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也可见一斑。学校体育研究专家季浏教授也发出感叹:我们国家的体育改革任重道远!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加大改革学校体育的决心。季浏教授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就是对我国各级学校体育课现状的彻底改变。传统体育也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报道:杨建营/文 刘文武、冯香红/摄影

来源:财经时讯

0 阅读:6

燕赵时讯

简介:网眼观天下,聚焦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