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校花,天才少女,18岁画了一张大卫,至今39年无人超越

人在旅途多快乐 2024-05-12 19:47:02



在西方美术史上,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被视为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而在中国,画家喻红的这张《大卫》素描

被公认“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

至今39年无人超越

《大卫》

01

8岁那年,喻红说她想做一个艺术家

1966年,喻红出生于西安, 喻红的母亲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喻红从小便有着细腻的内心,以及艺术家的那份敏感,而这又与她的母亲相关。

少女时期的喻红

两三岁时,喻红妈妈丢给她一支画笔,喻红的绘画启蒙就从这里开始。

八岁的喻红在北京市少年宫开始学画。14岁便考进了央美附中。

喻红在北京市少年宫开始学画

毕业后,喻红进入了央美油画系第三画室。

画室中的喻红

当年18岁的喻红,被称为天才少女,中央美术学院校花。

少女时期的喻红

她和刘小东成为同学,并走在了一起。

喻红与刘小东

他们的第一张作业就是《大卫》。

02

《大卫》让18岁的她名声大震

进入央美学习后,她完成了第一张作业《大卫》。

喻红说:“大卫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有体积感和美感,有整体又有细节,是比较难的课题,也是美院的必修课。

她画《大卫》非常认真,前后画了4个星期。后来这幅《大卫》入选了教材,让她18岁就名声大震。

局部

“画这幅我试着近距离的观察《大卫》头像,用铅笔尽可能的去接近这件伟大的作品。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的这张《大卫》广受好评,被登在《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的封面。”

《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

这对那时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殊荣,它不仅使她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也使她更深刻的理解了造型理念。

这种理念使喻红对事物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表达从容自信,不再会被各种表象困扰。

徐冰老师的素描大卫

其实在喻红之前,徐冰也画过一张,当时有传言“靳先生说徐冰的《大卫》是美院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但不久就被喻红的《大卫》取代了。

刘溢老师的素描大卫

03

在英雄叙事的时代,关注平凡真实的生活

“现在你画身边的同学、朋友很正常了,但那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只有英雄人物的生活是生活,普通人日常琐碎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喻红回忆。

创作中的喻红

1988年,喻红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了。

1990年,她举办了个人画展,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令喻红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几天展览,她的所有作品被收藏家买走,创造了当时央美年轻教师销售作品的记录。

作为受邀的中国艺术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喻红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

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展,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真正的登台亮相,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而那一年,喻红27岁。

喻红说:“我生活在人群里,发现了许多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

所有人都被它驱使着,于是生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成了我作品的主题。”

她还曾为章子怡、李宇春创作油画肖像,章子怡精致的五官让喻红感叹不已。

透过喻红敏感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极具个人风格的笔触,笔下的章子怡更加从容有韵味。

创作中的喻红

适合暖色调的李宇春在暖色的背景衬托下,更显飒爽而无畏的性格。

04

重要的身份转变—完美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当年这个十八岁的美术生自然成为了校园中最瞩目的女同学,刘小东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眼里只有她。

刘小东是坚定地“现实主义”画家。

他的画作思想是;“只有充分地描绘事实,他心中才能感受踏实。”所以,刘小东仍旧坚定地选择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和生活中。

可能正是这份“与众不同”,两个人才互相吸引。

刘小东单恋喻红4年,他们相处9年,不被喻红父母看好,最终在她的坚持下,二人步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喻红与刘小东

喻红和刘小东的爱情故事,也打动了他们的身边好友,王小帅就是其中一个。

在他的邀请下,喻刘二人出演了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在片中扮演他们真实的自己。

电影截图

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并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

电影截图

当年央美附中的穷小子追上了富家千金,金童玉女摇身一变,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界的模范夫妇。

喻红画的夫妇合影

1993年,27岁的喻红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

如今,丈夫刘小东是著名画家,夫妻画作双双拍到千万以上。在男人眼里,喻红漂亮、有才、贤淑,确实堪称完美。1994年,新生代画家喻红迎来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她成为了一位母亲。

她决定用画笔画出她的成长故事,同时记录女儿的成长过程。

喻红的早期作品通常表现女性青春意识中对未来的茫然和焦虑,女儿的出生促使她在艺术创作上实现转向。

喻红着手创作她的代表作《目击成长》系列,记录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成长历程。

《目击成长》系列

她从自己的儿童时期画起,将画和同一年的新闻图片并置在一起,画到女儿出生那一年,就开始画女儿的成长。

《目击成长》系列

“通过个人的线索再现一个社会的变化”,喻红这样评价。

这个系列喻红已经画了40多幅,严格按照当初的计划,每年一组,是她最具自传性的作品,并且永不对外销售,可见它们的弥足珍贵。

《1996年30岁》

在这系列作品中,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作品:《1996年30岁》:短发花裙的喻红靠在沙发上,注视着熟睡中的女儿。女儿从脱离母体开始,逐渐成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刘娃

如今他们的女儿——刘娃,也成为了一名准画家,在耶鲁期间刘娃就已经敢在学院内泼洒色彩玩创作,如今更是涉足装置、摄影、行为等多重艺术领域。

创作中的刘娃

《1996年30岁》是喻红沉寂几年后重新开始的创作,她是女人,她是母亲,她属于家庭,而最后,还是艺术让她觉醒。

05

“新生代美术”代表人物

她说:“我想悲剧是人生的常态,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场景,其实人生最终极来说都是一个悲剧。”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国内的当代艺术圈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大行其道。

但是喻红在创作上反而更关注周遭年轻人的生活和内心体验,她描绘了一批在单色背景下,形态各异的年轻人形象,被称为“新生代艺术家”。

“许多令心灵感动而又无法言表的东西”构成了喻红作品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则是“人性与人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世界成长和生存。

她笔下的人物无不透露着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注情怀和个人剖析。

喻红的艺术思想就是如此的真诚、简单。她认为画画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写作,可以用画作来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因此,她的作品一直坚持一种冷静、主观的叙事手法。而越是这样简单、普通的画作风格,越是抓住人的眼球。仿佛,她的画作有一种能和人共情的魅力。

而喻红的画展却非常少,比起市场,她更加注重自己内心与世界的交流,把所谓美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片盛赞和掌声的环境下,始终坚持自我,不理会外界的喧嚷和市侩。

这也是她被大家称之为当代“画坛一姐”的最本质原因。

陈丹青曾说,喻红是当代女性艺术家榜单上绕不开的“英雄”。

当她再一次回想起18岁时在画室里不眠不休画《大卫》,忽然明白自己已经画不出当年的《大卫》了。时代在变,经历在变,她也变了。

不管喻红今天成就多高,作品价格多贵,那个18岁就以一幅《大卫》扬名央美的她让所有美术生永远难忘。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一日一度)

1 阅读:429
评论列表
  • 2024-06-03 12:27

    致敬当代艺术大家一喻红!!!

  • 2024-06-03 12:27

    她的作品超越了丈夫!!![点赞][点赞][点赞]

人在旅途多快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