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种植一直以来都是农民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地膜种植到底好不好?
有人说它能增产,也有人觉得麻烦多。
从实践出发,今天我们来聊聊地膜种植中的一些“要”和“不要”。
施好底肥是关键搞地膜种植,首先要解决的是肥的问题。
你可能听说过,覆膜后追肥很麻烦,主要是覆膜把地面封住了,根系吸不到养分。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种植前,就给地里施足底肥。
而且,底肥一定要选用足量的腐熟农家肥或者商品有机肥,再搭配适量的氮磷钾化肥。
这样做有啥好处?
肥效持久,地里的土壤一年四季都不愁没养分。
有人问,底肥施多少才够呢?
一般来说,地膜种植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肥料,总量的60%到70%都得一次性施入。
你可能觉得一次性施那么多,成本高,其实不然。
这样做不仅省事,还能确保作物根系不断“吃”上营养,生长旺盛。
起垄覆膜好处多地膜种植,不仅仅是覆上地膜那么简单,还需要结合起垄种植的方式。
这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目的很简单——为了让作物更健康地生长。
起垄种植能避免田间积水问题,尤其是在雨季。
如果你直接把地膜铺在平地上,膜下湿度太大,会导致作物根部受淹,甚至烂根。
而起垄以后,田间有沟,雨水能及时排走,地膜下的湿度适中,作物根部的生长环境就更理想了。
别觉得麻烦,实际操作起来也不复杂。
起垄后再覆膜,作物的长势、产量、着色、品质都更好,病虫害也会少很多。
简单来说,大家伙都健健康康,自然结果更多、质量更高。
覆膜前浇水的必要性很多人心急种田,整完地就直接覆膜了,结果上了点费心。
我家那位老李就吃过这样的亏,刚覆膜不久,地里的苗儿就不对劲了,弄半天才发现是干水了。
地膜种植一定要注意覆膜前给地里浇足水。
因为覆膜后不方便浇水,特别是膜下土壤长期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湿润度。
整地后覆盖住土壤,水分不易散失,但前提是覆膜前起初的水量得足,这样才能确保土壤始终保持适宜的墒情。
浇水这步看似简单,但却决定了后续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有些村民朋友觉得浇水麻烦,但其实是一步到位的事,搞好了以后一季的话都省了不少工夫。
所以,浇足足的水再覆膜,这是地膜种植的“黄金法则”。
播种时机与破膜技巧在地膜种植中,起一个良好的开头特别重要,那就是播种时机和破膜放苗的技巧。
很多朋友会担心播种早了会冻害,播种晚了又错过最好的生长时机。
其实,地膜种植有个小窍门,播种时间要比露地种植推迟5到7天,或者和露地同时进行,这样能避免冻害,也能抓住种植的黄金期。
另外,作物出苗后,我们要破膜放苗。
这步说起来简单,实操中却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如果你破膜口太小,地膜和作物的茎或根基部紧紧贴合,容易造成膜下高温、高湿度,把幼苗烫坏,还可能诱发病虫害。
所以,破膜口一定要稍大一些,直径一般在5到8公分,确保地膜不接触到作物的茎秆。
而且,根据温度高低,破膜口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低温时要封实保温,高温时要卷边透气。
挑选合适的地膜地膜也不是随便选的。
它的颜色和厚度对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早春种植适合用白色地膜,因为白色地膜能早点儿给地面升温。
夏季薄膜则要用黑色的,可以避免暴晒,防止地温过高,还抑制杂草生长。
秋茬口种植时,黑色地膜也是不错的选择,有时也用黑白两色的地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那么,为什么不同季节用不同的地膜呢?
因为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不同。
合适的地膜不仅能保护作物,还能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不少村里人那年也跟风用了别家推荐的不适宜的地膜,结果产量和品质都大打折扣。
所以,一定要根据季节和当地气候条件选用合适的地膜,这也是地膜种植成功的重要一环。
结尾地膜种植看起来是件技术活,其实用心了解后,做好每一步细节并不难。
从施足底肥到起垄覆膜,从及时浇水到合理破膜,再到挑选合适地膜,每一步都关系到作物的成败。
这些经验和技巧,都是前辈们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也是我们种植成功的宝贵财富。
农业种植讲究的是科学和心血并存,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多学习、多观察,多听听老农的话,总能发现更多的窍门。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在地膜种植上带来帮助,多点收成,也多点快乐。
如果你对地膜种植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见解,也欢迎随时交流,我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