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锚效应”让我明白:教育好孩子,就要让他对你产生兴趣

如波谈育儿 2024-03-11 21:52:35

文/兰妈谈育儿

没有好的沟通、就没有好的教育,如果家长每天焦躁指责、对孩子非打即骂,那孩子也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叛逆,直到和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和一位教育智者聊天时,他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教育名词:“心锚效应”

刚开始接触时还不明白其中奥妙,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后才发现,该效应简直是教育孩子里的一大智慧

掌握它,和孩子相处起来就简单得多了

有一个15岁女孩,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

在旅游景点稍作休息的时候,女孩看到旁边有卖吃的,就摸了摸肚子表示很饿

于是,妈妈就掏出一百块钱让女孩自己去买饭吃

结果,女孩看了看爸爸妈妈,跑到小饭馆买了三份盖饭,一份售价45元,三份也就是135元

得知钱不够,女孩又小跑到妈妈身边打算多要35元钱

没想到,妈妈知道这件事后立马指责女孩“乱花钱”,还生气地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给你钱了,钱到了你手上,根本就是浪费”

女孩不明白,她委屈地质问:“我们三个人,我买三份饭怎么了,这有错吗”

可妈妈说她不饿

爸爸也跟着说不饿

最后在跟老板的沟通下,他们只买了一盒盖饭

虽然妈妈消过气后放低声音对女孩说:“好好吃,别浪费了”,可那顿饭却是女孩最难以下咽的一顿

这就是“心锚效应”里的锚点,是我们把某人某事、或情绪联系在一起建立的条件反射

若简单地说,“心锚效应”就是一种由内心想法和情感行为产生的心理状态,也是我们储备在心里的一道深处记忆

比如,小时候玩烟花不小心把手烫伤了,那以后再看到烟花就会躲得很远,哪怕烟花是那么的绚丽烂漫

可见,“心锚效应”是属于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若运用得当,孩子的内心会越来越强大,反之则产生巨大的负面打击

而在兰妈看来,“心锚效应”给我的育儿灵感就是:教育好孩子,就要让他对你产生兴趣

那如何恰当运用“心锚效应”,让孩子对我们产生兴趣呢?兰妈结合身边所见实例,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01

珍惜孩子送你礼物

所谓的“心锚效应”,就像是人们心中存放的书签,你害怕什么就越恐惧什么,而我们越希望什么也就越渴望什么

这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形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形式,有实验者找来一个大鱼缸,并用玻璃做“隔断”将鱼缸一分为二

一边住着一条鲨鱼,另一边则是数量比较多的小鱼

鲨鱼呢,看着到嘴的食物也格外兴奋,每次都奋力地游到小鱼旁边,打算饱餐一顿

结果,鲨鱼却被隔断玻璃撞得生疼

有那么几次的碰撞经历后,鲨鱼便渐渐地温顺了

后来,当玻璃隔断被拿掉后,鲨鱼依旧无动于衷,就连小鱼游到它身边也没有哺食的欲望

于是,心理学家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心锚效应”

他们认为,鲨鱼刚开始哺食小鱼的时候,经常受到玻璃碰撞,在情感和心理上就形成会受伤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危险消除了还是不敢尝试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你给孩子种下怎样的心锚,孩子就会在怎样的条件反射下回应你

还记得,母亲节还没到时大女儿就跑文具店,用她的零花钱偷偷给我买了一个美甲帖

为了让这份礼物显得那么珍贵,我还特意把美甲帖放在首饰盒里收藏起来

女儿到学校把这件事告诉她的同学,没想到同学也回家给她妈妈买了同款礼物

可那个妈妈却狠狠地把孩子批评一顿,还责怪她女儿“乱花钱”

而我的女儿回家说起这件事时,她还满脸幸福地说:“我还记得当初送你美甲帖的时候你笑得很开心,等我以后挣了钱,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

那一刻,别提心里有多暖,这也是“珍惜孩子送你礼物”所在的心锚价值

毕竟,孩子刚开始送礼物时肯定是怀着被珍视、表扬的心情去期待

你重视这份礼物,孩子会更加期待制造惊喜的机会

你若批评责备,那孩子就会如鱼缸里的鲨鱼一样害怕,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02

说话的时候声音要放低

“心锚效应”既然是心理上的条件反射,那孩子的直观感受就不能忽略

运营部一位同事,分享了他童年的一段逃学经历

那是小学六年级时的一段记忆,因为害怕老师检查作业,他装肚子疼在家休息

当母亲下地干活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跑出去找同样逃课的同学玩儿

等他疯好了回家,母亲就早早地拿着鞭子坐在门口等待着

再看看那出去疯玩后的满身泥土,母亲也是丝毫不客气,扬起鞭子就往他身上狠狠抽去

为了就此长记性,母亲还在甩鞭子的同时警告说:“如果再有下一次,就把你的腿给打断了”

他知道自己装病逃课、欺骗母亲出去玩不对,可一看到母亲那张愤怒的脸就不想道歉,也态度强硬地说:“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啊”

果不其然,愤怒一触即发,好在邻居听到争吵前来劝架才避免发生更糟糕的事情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可朋友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他曾经甚至还怀疑自己就是捡来的孩子,所以才不被母亲喜欢

事实上,当朋友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恰好,养了多年的儿子也在不久前和他大吵一架

两个人也是越吵越凶,直到他妻子提醒说:“你小点声音”,一张糟糕的对持才平静下来

而自从朋友学会“小声说话”后,他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就得到有效改善,听说孩子在学校还经常炫耀说:“我有一个特别绅士的爸爸”

这就是“小声说话”的“心锚效应”

你让孩子感受到了亲子沟通的轻松、与温馨,那孩子才会畅所欲言,孩子乐于分享、家长又乐于倾听,这才是双向奔赴的美好样子

03

和孩子说:“能理解的话”

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就在于你说的话他们不一定能听懂,说简单的话、孩子能理解的话,这才是让孩子对你感兴趣的正确“心锚效应”

有一位母亲,她曾声泪俱下地告诉我:

“我女儿居然诅咒我早点消失,就因为我不让她玩剪纸”

光听妈妈这句话,可能很多当过父母的,都会为之愤怒

为什么我们全心全意对孩子付出?到头来却换来的是孩子的厌恶、甚至是诅咒呢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这位妈妈和她女儿最大的隔阂就是不能好好说话

女儿对妈妈的评价也是:

“她才不是我妈妈,对外人都笑得那么温柔,唯独对我一点笑脸都没有,每天不是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就是平白无故地诬陷我”

听女孩回忆说,为了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她熬夜做手工,可妈妈发现后直接把她狠揍了一顿

原因是妈妈觉得女孩贪玩、不好好学习

女孩解释说:“那是给你准备的母亲节礼物”

妈妈虽然感动,可母亲的威严却告诉她:“不能夸孩子,否则她就骄傲,不知道好好学习了”

就这样,妈妈碍于所谓的面子、威严和顾虑,把孩子的一颗心打击得粉碎

自此,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疏远,两个人平时连真心话都说不了一句,更别提是把孩子教育好了

所以,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好的沟通上,想要孩子跟父母好好说话,那父母就必须要先跟孩子好好说话

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最好说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话

比如,孩子熬夜给你做礼物,我们怕休息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那就告诉他们:“只要是你做的礼物,爸爸妈妈都喜欢,可我们最希望的是你能休息好,这样第二天才能拥有好的精神状态”

这种喜欢+关心+建议的沟通公式,孩子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04

把“不行”换成“不如…”

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从平时的语言表达就能看得出,不想孩子事事唱反调,那语言表达时就需要注意方式了

听一位妈妈分享说,她和儿子的关系就是:你越禁止,他越喜欢反抗

有一回,学习桌有个桌脚的螺丝松了

妈妈为了安全着想,就反复嘱咐儿子:

“今天写作业记得别用学习桌,有个桌脚坏了,等你爸爸回来修好了才能用”

一开始,儿子并没有写作业的兴致,更别提靠近学习桌了

听到妈妈不停嘱咐,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很想知道学习桌的桌脚到底是怎么了

于是,他趁着妈妈煮饭的功夫来到学习桌前,刚趴在桌子上就哐当一声,桌子断了

断裂的惯性作用,男孩也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被划伤了几条醒目的伤痕印

妈妈闻声赶来,气得当场冒烟,看了看男孩受伤的手心,生气地说了一句:“让你不听话,现在摔了吧,活该”

本以为经此教训,男孩以后不会再不听劝阻了

没想到,再次叮嘱的事情还是频频会犯

妈妈指责他“为什么不听话”,男孩回答说:“我太好奇了,没忍住”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禁止不如唤醒,想要减少孩子对我们抵抗,那就需要站在“心锚效应”上,让孩子对你的话感兴趣

比如,把“不行”、换成“不如…”

不可以对孩子说:“不行,这个危险,你不能碰”

可以对孩子说:“你这么喜欢探险,不如我们周末去大冒险,可这件事确实很重要,不可以淘气哦”

先洞悉孩子喜欢探险的好奇心态,然后再邀请他们正确探险、遵守现在的规则

这种循序渐进的沟通才是化解矛盾关键,也是你能勾起孩子兴致的受欢迎理由

05

和孩子多聊一聊“废话”

孩子对你感兴趣的方式,无非就是说舒服的话、听有吸引力的事,而好的亲子关系还是得适当聊一聊“废话”

前段时间,在汉堡店听到一位爸爸跟他女儿“聊废话”,羡慕到我了

女孩刚开始跟爸爸走进店里的时候看起来不大高兴,整个人都是撅着嘴巴

爸爸问她吃什么,女孩说“随便”

爸爸问她喝不喝饮料,女孩也说了声“随便”

为了让女儿开心些,爸爸开导说:“闺女,看你有些不开心,有什么烦心的事给老爸说说”

女孩听后无动于衷,还是低着头不想说话

爸爸见状也没有继续逼问,看女儿用手指沾水在桌子画画,爸爸也跟着学,很快父女俩就慢慢搭上话了

女儿问爸爸画的是什么,爸爸说:“我想画一朵向日葵送给你,可是老爸太笨了,画不出来”

女儿听后会心一笑,对着爸爸说:“确实有些笨,向日葵多简单呀,看我怎么画的,你学着点”

很快,桌子上就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向日葵

虽然它们没一会就干了,可女孩的心情却是看得见的晴朗了

不用想也知道,女孩先前的烦心事也会慢慢告诉她的老爸,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这就是跟孩子聊“废话”的好处,你觉得跟孩子聊“怎么画向日葵”是一件很无聊的废话,可孩子却偏偏在这种“废话”里能感到轻松、满足、乃至幸福

今天接小女儿放学的时候,刚走出幼儿园门口,就听到一个小姑娘对她旁边的妈妈说:“妈妈,我好爱你呀”

这是“废话”吗?也许有些人觉得是废话,可这却是孩子满满当当的心意,还有渴望被回应的“心锚”点

你让孩子觉得自己内心充足、幸福了,那孩子所到之处就散发着这种气质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教育好孩子也需要在“心锚效应”里让他们对你感兴趣

那么,关于教育好孩子需要让他对你产生兴趣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20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