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吴三桂号称三百六十万水陆大军是真的嘛?

顺化军节度使 2024-05-18 09:30:05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及其盟友势力范围

三藩是指清朝南下灭明和大顺军、大西军册封的三个汉人降将。

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管辖云南、兼辖贵州)、平南王尚可喜(管辖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先镇四川、后移镇广西,最后镇守福建)。

此外,清廷还册封了一位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原为大明东江镇总兵毛文龙部将,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与耿精忠祖父耿仲明率部渡海降清),被清廷封恭顺王。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并授予平南大将军,率军南下征伐南明朝廷。后以明靖江王府作为定南王府,为清廷镇守广西一省之地。永历六年(1652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将孔有德围困于桂林城,孔有德在数次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自焚而死(一说孔有德通过部将王允成接洽李定国部将马进忠商量投降以保全性命。尚未达成一致,明军已然破城,孔有德惊惧之下自焚而死)。孔有德独子孔庭训被明军擒获,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被李定国下令处死。于是定南王爵系断承,孔氏满门只有其女孔四贞逃出生天。清廷只得于永历二十年(1666年)任命其夫孙延龄为广西将军,统率孔有德旧部,驻守广西。

到清康熙十二年(明永历二十七年,公元1673年)清朝的汉人藩王只剩下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三家。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其中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清廷还曾准予吴三桂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除政治军事上威胁,经济上三藩也成为清廷的一大累赘。清顺治十七年(明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邻近诸省挽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特别是随着南明晋王李定国、延平王郑成功、临国公李来亨等抗清领袖纷纷去世之后,中国大陆上抗清浪潮逐渐熄灭。兔死狗烹之下三藩问题逐渐成为清廷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清初三藩: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

因此康熙即位之后就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而三藩则居三大事之首。

在吴三桂擒杀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后,康熙二年(南明永历十七年,公元1663年)清廷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康熙六年(南明永历二十一年、公元1667年),又乘吴三桂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

同时不动声色地采取步骤,逐步削弱三桂的势力。执掌朝中大权的鳌拜开始调散三藩尤其是吴三桂党羽,先后把云南、贵州总督赵廷臣调任浙江总督、调张勇为宁夏提督、王辅臣为固原提督、马宁为山东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得功为湖广提督、严自明为广东提督、刘进忠为潮州总兵、王进功为福建提督。这些人原都是吴三桂的心腹将领,朝廷把他们逐一地调离云南。吴三桂曾精心建置“忠勇营”、“义勇营”,安插自己的亲信。康熙四年(南明永历十九年、公元1665年)五月,朝廷重新调整两营将官的任命,改换驻地:命云南广罗总兵官赵良栋为贵州比喇总兵官、云南“忠勇”右营总兵官刘之复为贵州大方总兵官、云南“忠勇”前营总兵官李如碧为贵州水西总兵官、云南“义勇”中营总兵官王会为广罗总兵官、“忠勇”后营总兵官塔新策为贵州定广总兵官、贵州思南总兵官王平为安笼总兵官。康熙五年(南明永历二十年、公元1666年),改乌撒土府为威宁府;康熙六年(南明永历二十一年、公元1667年)二月,将塔新策调任为威宁总兵官。康熙八年(明永历二十三年、公元1669年)三月,又把贵州平远(比喇)总兵官赵良栋远调山西大同任总兵官。

康熙五年二月(南明永历二十年、公元1666年),朝廷又进一步采取组织措施,再次削弱三桂的“忠勇”、“义勇”的军事实力。以增设云南开化镇总兵官为名,裁去“忠勇”中营总兵官缺,所属官兵,归并到开化镇统辖,其总兵官由原“忠勇”左营总兵官高启隆出任,并调“忠勇”中营总兵官马宝任曲寻、武霑总兵官。

几经清廷调动,吴三桂所建的“忠勇”与“义勇”两营已属有名无实。

与此同时,康熙帝又四处笼络三藩尤其是吴三桂部属,多加施恩。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深虑“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虽早有撤藩的打算,又以三藩掌握精兵猛将为忧,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在撤藩前的一两年间,即从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公元1672年)到十二年(南明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初,康熙帝十分关注云贵的动向,有目的地进行人事变动,多方笼络三桂的部属。

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公元1672年)七月,康熙帝突然决定“叙征缅甸,获伪永历朱由榔及进云南、贵州、征水西功”,大赏吴三桂属下有功将士;授给都统何进忠为一等精奇尼哈番,护军统领夏国相、副都统吴应正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都统吴国贵、副都统高得捷、高拱、参领傅其栋为二等阿思哈尼哈番;已故副都统杨珅之子杨延先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已故副都统李天植、傅文元之子李廷璧、傅天柱为二等阿思哈尼哈番;自护军参领杨奉元等以下127人,都各授给世职不等。

征云贵事已过去了十余年,却迟至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公元1672年)才叙功给授,从中可以窥见康熙有意施恩于吴三桂将领,加深他们对清廷的忠心。

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公元1672年)五月,清廷又任命三桂藩下参领张足法为云南援剿右镇总兵官。张足法从参领一下子提到总兵官,实为破格提拔,康熙特在北京接见他,面授机宜:“兹特简授尔边疆总戎之职,尔其练习兵卒,修整器械,俾兵民相安,副朕一体爱养至意。”同年六月,把云南“义勇营”总兵官马惟兴调到福建兴化任总兵官。七月,特派一等侍卫吴丹前去传达他的谕旨:“兹授尔福建滨海重地,特加恩赉,异于别镇,尔须加意镇守,以尽厥职。”赏给马惟兴金盔甲全副、表里各两匹。康熙的谕旨和赏赐,向马惟兴明示,皇帝特别看重他,给予比其他总兵官更优厚的礼遇。清廷对张足法、马惟兴的提升和谕旨,接见、派专使赏赐,都是不同寻常的。在此之前,康熙还提升参领王永清为贵州黔西总兵官,升云南左镇中军副将王景为云南援剿右镇总兵官。

与此同时,康熙帝也把自己亲信之人派往云贵。康熙十年(南明永历二十五年、1671年)初,康熙帝简派吏部右侍郎曹申吉为贵州巡抚。但吴三桂叛乱时,他叛清降吴。调原任贵州巡抚佟凤彩出任河南巡抚。同年四月,云南巡抚李天浴“疏请终养”,清廷批准。五月,另派原任江宁巡抚朱国治为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是在康熙七年底(南明永历二十二年、1668年)任命的,原任总督卞三元是吴三桂的人,他提出“终养”老母,圣祖也不慰留,马上提升直隶巡抚甘文焜为云贵总督,八年初(南明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又加兵部尚书衔,以重事权。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公元1672年)五月,升陕西陇右道李兴元为云南按察使司按察使。

清朝康熙帝

总兵官是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关系重大。康熙帝不时地调整云贵总兵官人选,康熙十年(南明永历二十五年、公元1671年)二月,调广东右路水师总兵官杜辉取代“以病乞休”的陈德,任云南永北总兵官。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公元1672年)十一月,以原任广东饶平总兵官吴启丰为贵州安笼总兵官。十二月,将云南前镇总兵官马宁调出,升为湖广提督。康熙十二年(南明永历二十七年、1673年)正月,任命三桂藩下长史卫朴为云南援剿后镇总兵官。

自清顺治初年开始,清廷就对南下伐明的汉官尤其是三藩采取留质的方法,既把子侄留在京师(北京)牵制汉官,也有培养这些藩二代对清廷的忠心之意。

而汉官中权重位宠的,莫过于吴三桂及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当他们长驱南下后,吴三桂把长子吴应熊、尚可喜把三子尚之隆、耿继茂(其父耿仲明已去世)先后把二子昭忠、三子聚忠送京师,入侍世祖。康熙七年(南明永历二十二年、1668年)六月,尚可喜又主动把长子尚之信送来“入侍”康熙,受到康熙帝的嘉许。清廷明里给这些入侍的子弟以优厚的地位,都招为额驸,极示笼络之意;实则暗里将他们当作人质。吴三桂等人的儿子掌握在朝廷手中,不敢心存叛逆之念,只能小心谨慎地尽忠于大清王朝。

清廷与三吴桂等人各怀心事,是不言自明的。既然他们的儿子留在京师,他们正好利用这个条件,时刻探听朝廷的动向。吴三桂有此考虑,特把他的一个亲属胡心水安排在应熊身边,嘱咐他说:“吾子年少,不懂事,烦你代为照料一切事。”胡心水心领神会,悉心掌管吴应熊额驸府中日常庶务。他“挥金如土,上下左右无不相得”。凡有关吴三桂的事,都靠买通的朝臣替他说话。据《庭闻录》记载他专刺探“密事”,及时向吴三桂报告;吴应熊也留心朝廷举动,“多聚奸人,散金钱,交通四方”,凡大小事,他都“飞骑报闻”吴三桂虽身在数千里之外,朝中一举一动,无不了如指掌。朝廷与三桂的相互疑心,彼此心照不宣。当然,朝廷尽量做得不让他们觉察出朝廷的疑心。可是,随着大规模战事的结束,大局稳定,朝廷便发现手握重兵的这几个异姓王对它是个潜在的危险。这种担心与日俱增。但清廷也不敢刻意在猜忌显露出来。一方面在悄无声息的调离吴三桂亲信部将的同时,也时不时对吴三桂加以笼络示之恩宠。

康熙七年(南明永历二十二年、1668年)正月,提升吴三桂的儿子和硕额驸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为显示皇恩浩荡,一视同仁,同时还提升已故靖南王耿仲明的孙子耿聚忠、耿昭忠及平南王尚可喜三子尚之隆为太子少师。相比之下,吴应熊的爵位仍高于耿聚忠等三人,这向三吴桂明确暗示,朝廷对他们父子恩遇独厚。

清廷在提升吴应熊爵位后,约于康熙八、九年之交,命他赴云南探望父亲三桂,又一次表示出朝廷对他关怀备至。命吴应熊出京探病,足以安慰吴三桂。在这方面,朝廷既显出胸怀大度,符合人之常情,还不透露其怀疑,仍然信赖如常。吴三桂也知趣,于康熙九年(南明永历二十四年、1670年)八月初给朝廷奏报:八月二十六日,“仍遣吴应熊自滇赴京”。吴应熊探病后,吴三桂不敢多留儿子,很痛快地打发他回北京,表示出他对朝廷的不变的忠心。

康熙十一年(南明永历二十六年、1672年),吴三桂满60岁,举行大寿庆典。吴应熊同他的妻子建宁公主及其子吴世璠一同来昆明祝寿。吴三桂非常高兴,悄悄对方光琛等人说:“可见朝廷不疑我,你们都要谨慎些。”

但是种种恩宠但是建立在双方矛盾尚未完全激发出来。吴三桂一心效仿明朝沐氏想“世守云南、与国同休”,只要清廷不触及他的利益根本,他不愿同清廷决裂。但是吴三桂的“世镇云南”以及尚可喜、耿精忠的“独立王国”与清廷中央日益加强的专制体制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从满汉关系来看,在广大汉人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对满族贵族的统治还不是心甘情愿的,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清朝统治者自知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有数千年文化积累的广大汉人,时时存有临渊履冰之虑,尤其是三个汉人异姓王占地如此广大,兵力如此厚实,资财如此雄厚,清朝统治者无论如何都不能高枕无忧,它已把三藩问题看成是一个隐患,因而高度警惕,密切注视他们的举动。它对“三王”种种优待,意在笼络,采取不断加恩,不断晋爵,乃至联姻,都是为了稳住他们,一旦时机成熟,它还是要撤藩,以求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这就是说,从主观上看,朝廷也不愿三藩永久地存在下去。因此,吴三桂等三藩跟朝廷的矛盾是不能消除的,双方的破裂,仅是时间问题!

清康熙十三年(明永历二十八年、公元1673年)三月,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清廷经过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于是决定尽撤平南全藩。

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闻讯之下,也纷纷在同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旨。经户、兵二部确议,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疏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多以为三藩不可迁移。惟有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力请徙藩。康熙帝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九卿科道会同确议,画一具奏。诸王以下所见不一,仍持两议。康熙帝考虑到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吴三桂、耿精忠疏请移藩,乃是试探清廷反应,并非本意。吴三桂希冀朝廷慰留,如明沐英世守云南之先例。等到撤藩令下,五内俱焚,惊怒之下与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禁遏邮传,只许入而不许出,并勾结他省旧部,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

吴三桂起兵

吴三桂起兵那么吴三桂敢于起兵反抗清朝,平西藩下一共有多少兵马呢?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兵力多大七万人,后经裁减,又有张勇、赵良栋、王辅臣等部将调离云贵带在部分军队。仍有旗兵五十三佐领、云南援剿四镇、忠勇五营、义勇五营以及“丁口数万人”。

其中旗兵五十三佐领,按清廷八旗“计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计有甲兵一万零六百人。壮丁四万二千四百口人。

援剿四镇是吴三桂上疏清廷请求设立。到顺治十七年(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0年)十月,他的请求被批准,以朝廷的名义正式下达了任命。

“援剿四镇”及其将帅是:

云南援剿前镇总兵官,以四川右路总兵官、右都督马宁充任;

云南援剿左镇总兵官,以四川左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沈应时充任;

云南援剿右镇总兵官,以湖广益阳总兵官、署都督同知王辅臣充任;

云南援剿后镇总兵官、以都督同知杨武充任。

四镇并不驻扎在昆明,而是分驻云南四个重要地区:左镇驻武定府(武定)、右镇驻曲靖府(曲靖)、前镇驻楚雄府(楚雄)、后镇驻洱海卫,即云南县(祥云)。据《云南通志》记载各镇的军事建制,在总兵官之下,设中、左、右游击3员、守备3员、千总6员、把总12员,计有骑兵600名、步兵1500名、守兵900名,此即为一镇之兵,共3000名,四镇为12000名。吴三桂起兵反清时,这四镇总兵兵官或有所调离,但是兵力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援剿四镇是他起兵的主力部队之一。

忠勇五营和义勇五营是吴三桂为了安置南明军和大西军余部的降卒经清廷同意后设置的。由吴三桂提名十员总兵官分领以下各营:

“忠勇营”所属五营和总兵官是:

“忠勇”中营右都督马宝

前营都督佥事李如碧

左营都督佥同知高启隆

右营参将刘之复

后营副将塔新策

“义勇营”所属五营和总兵官是:

“义勇”中营右都督王会

前营副将刘称

左营左都督马惟兴

右营都督佥事吴子圣

后营副将杨威

这两大营中,各分设中、前、后、左、右5营,总共计10营,每营设马步额兵1200名。因此,“忠勇”与“义勇”每大营马步兵6000名,合两营兵为12000人。两大营的将官,各有总兵官5员,游击5员、守备5员、千总10员,把总4员。以两大营的各小营共10营而言,每营有总兵官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

马宝绰号两张皮

援剿四镇与“忠勇”及“义勇”十营,连同从辽西带来的旧将卒,构成了吴三桂的嫡系部队,至康熙初年,虽然有所裁并,建置有所变更,其主要成分并没有改变。

因此吴三桂起兵时,在编的亲信部众就是这三万四千六百人,还有吴三桂平西藩下所辖壮丁四万二千四百口人。

平南王藩下有旗兵十五佐领,绿营左右两翼,丁口两万人。

其中十五佐领共计甲士三千人。

平南左翼镇标统兵四千人,分为前、后、中、左、右五营。每营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名、把总两名。各统兵八百名。

平南右翼镇标统兵三千五百人,分为前、后、中、左、右五营。每营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名、把总两名。各统兵七百名。

因此平南藩在尚之信起兵时,在编的亲信部众就是这一万零五百人,还有尚之信平南藩下所辖壮丁两万口人。

靖南王藩下与平南藩大体相当也计有旗兵十五佐领,绿营左右两翼,丁口两万人。

其中十五佐领共计甲士三千人。

靖南左翼镇标统兵三千五百人,分为前、后、中、左、右五营。每营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名、把总两名。各统兵七百名。

靖南右翼镇标统兵三千五百人,分为前、后、中、左、右五营。每营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名、把总两名。各统兵七百名。

因此靖南王耿精忠在起兵时,在编的亲信部众就是这一万人,还有靖南王藩下所辖壮丁两万口人。

三藩在编甲士

除此之外,定南王孔有德之婿孙延龄也手握其岳父定南藩旧部十五佐领共计三千人。

因此可以得出吴三桂等三藩发起反清运动时,三藩在编甲士算上定南藩旧部一共五万八千一百人。就是在五万余将士发出了汉民族最后呐喊。引发了一场艰苦卓绝、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变。#明清战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三藩之乱话题##三藩#

6 阅读:720
评论列表
  • 2024-05-23 22:49

    满清背信弃义,用完就仍。

    顺化军节度使 回复:
    确实
  • 2024-05-24 18:01

    几百万不可能,五六万也太少,三番起兵的时候应该有三十万左右人马

    顺化军节度使 回复:
    起事之初是五六万人,后来随着战事扩大肯定增加了
  • 2024-05-18 13:00

    三藩之乱啥时候成了“汉民族的最后呐喊”?[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

  • 2024-05-18 20:36

    用脑袋想想

顺化军节度使

简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