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死杨修后,笑问其父杨彪怎么瘦了?杨彪一语已成千古名言

浩哥爱讲史 2024-04-13 09:10:34

前言

在三国年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枭雄曹操帐下的谋士杨修便是其中之一,杨修以其超群的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名门之后,杨修从小就受到了十分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后的他精通典籍,几乎无所不晓,尤其在文学、历史和军事方面更是有着深厚的造诣。

可是杨修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只学习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而忽略了提高自己的情商,这也为日后他屡次得罪曹操而被杀埋下了伏笔。

杨修被杀之后,曹操还曾去问过杨修的父亲杨彪为何消瘦了不少,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却想着如何将杨彪也处以刑罚。

就在曹操等着杨彪出言辱骂自己随后定他的罪时,谁料杨彪仅用两句话就让曹操后悔不已,杨彪当时到底对曹操说了哪些话呢?杨修又为何而死?

聪明 亦会反被聪明误

杨修自幼饱读诗书,从很小时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才华,在他二十五岁这年,曹操一眼便看上了这位以优秀闻名的青年。

在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曹操很是赏识杨秀的谈吐和才华,于是任命他去当丞相主簿,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了曹操的得力助手。

身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对杨修的才能赞赏有加到何种地步呢?他曾直言不讳地向军中众人表示:“目前就以我的才能,还远不如杨修的三分之一呢。”

能够被曹操这样称赞,杨修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当然这无疑也体现出了杨修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杨修的才华和机智,所以才使得他有时候过于盲目自信,更甚时还会有些恃才傲物。

比如他常常表示自己能够轻易看穿曹操所思所想,在曹操下定决心之前就能够提前猜出他的意图。

杨修这样做虽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其在曹操的帐下如鱼得水,但也为他日后遭遇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其中杨修之死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鸡肋事件”,这也是杨修命运起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的曹操正在汉中与刘备的军队激烈战斗,可是由于长期无法取胜,而己方的粮草等消耗品已经不多了,所以曹操心中难免产生了要不要撤退的想法。

可是此时的他还尚未下定决心,毕竟就这么撤军实属不甘。

然而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夜里,当值夜的士兵前来询问曹操夜间口令时,曹操无意中看到旁边的一个吃剩的鸡架,于是就随口说出了一个词“鸡肋”。

说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鸡肋”这个不起眼的词儿,就像他随手撒在风中的一把种子,看似无心,却落入了杨修的心田。

机智过人的谋士杨修听到士兵说出“鸡肋”二字时,瞬间就变成了一位敏锐的园丁,毫不费力就捕捉到了这个词所蕴含的深意。

他略微一琢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不恰好是曹操在对汉中之战时的矛盾心情吗?

此时的曹操确实是进退维谷,犹豫不定,不过这在“机智”的杨修眼中,就变成了明确的撤退信号。

随即杨修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先知,他开始悄悄地收拾行囊,准备随时撤退。

他如果自己收拾东西的话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但他却忍不住把这个还未公布的秘密分享给了别人。

并且还劝诫他人和他一起赶紧收拾东西,因为说不定下一刻曹操就会下达撤退的命令。

他以为自己是在正确解读曹操的心思,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行为在曹操看来,无异于是在对他权威的明确挑战。

杨修自作聪明地解读出了“鸡肋”的深意也就罢了,劝别人收拾东西准备撤退也还情有可原。

但是这个“机智的谋士”随后又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那就是劝曹操也赶快收拾东西逃跑。

然而杨修的这种行为却深深的触犯到了曹操的忌讳,作为一个权力至上的枭雄,作为一个“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曹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挑战他的权威。

他确实十分欣赏杨修的才华,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他会容忍杨修在他的面前指指点点甚至教他做事。

所以当曹操得知杨修在背后议论他的想法时,心中不禁升起了浓浓的杀意,最终,杨修被曹操找了个借口将其杀害。

曹操何许人也?一代枭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心思被人随意揣测呢?

他对杨修的举动感到愤怒,对这个自作聪明的谋士感到厌恶,终于,杨修也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在杨修死后不久,曹操还在自己的驻地等待了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战争的前景依然黯淡。

无奈的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垂头丧气地返回了朝廷,尽管因为杨修的事情从而多逗留了一些时日,却并没有使得曹操感到太多的不快。

如果杨修能够重活一世,或许会对自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感到懊悔吧,毕竟正是因为太过聪明而害得自己丢掉了性命。

不仅是因为“鸡肋”的事情,在此之前杨修也曾以同样的方式揣测过曹操的意图。

某天曹操收到了一盒看上去就十分高级的糕点,欣喜之余在上面写下了“一盒酥”以示喜欢。

杨修看了后,毫不犹豫地把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就在曹操蒙圈之际,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曹操既然写了“一盒酥”,不就是让大家“一人一口酥”吗?

他的这种行为,虽然让曹操无言以对,但也让曹操因为这件事情记挂上了这位“聪明的谋士”。

关于杨修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他参与了当时曹植和曹丕之间的夺嫡之争。

曹植和曹丕两兄弟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之间虽然表面上十分和睦,背地里却一直在明争暗斗。

而杨修作为曹植的支持者,一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曹植占据了上风,可是曹操为了稳固曹魏大军,最终选择了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于是在一个夜晚,曹操得知杨修竟然参与了自己儿子间的王位之争,这瞬间就让他怒火中烧。

他一直觉得曹植和曹丕两兄弟一直亲如手足,但杨修却像一股暗流在其中涌动,企图破坏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挑拨离间的做法使得曹操震怒,最终处死了杨修。

杨修的死,表面上看似是他咎由自取,实则也是因为他所犯的错误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他的情商也确实不高,总是让曹操下不来台。

所以在日后曹丕登上了领导人的宝座后,对杨修进行了清算,杨修也结束了自己聪慧过人却短暂的一生。

杨修的事告诉我们,聪明才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如果用得不好,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杨修过于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这也提醒我们,平日里大家一定不要太过张扬,低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曹操质问杨彪 杨彪机智解答

在杨修死后,其父杨彪整日以泪洗面,某天,曹操偶然遇到了杨修的父亲杨彪,看着杨彪形容憔悴,曹操不禁心生感慨,询问他为何如此消瘦。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杨彪,面对曹操的询问,内心充满了愤怒却不敢直接表露,因为他明白,面对这位喜怒无常的君王,一旦言辞不当,就可能脑袋搬家。

于是他委婉地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意思就是他与杨修父子情深,但却没有先见之明,同时也暗示了杨修的死因。

曹操听后默然无语,心中不禁对杨彪的机智和口才感到钦佩,他猛然意识到,虽然杨修已死,但杨家的传承和智慧并未因此断绝。

鉴于杨家一直以来对曹魏做出的贡献,曹操对杨彪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更加客气和尊重。

他明白,杨彪是在用这种方式向他示好,希望能化解两家之间的恩怨,当然曹操也深知这一点。

当曹操看到杨彪那充满悲伤却又无奈的眼神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法过于残忍,他也是一个父亲,能理解杨彪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想到自己杀了人家的儿子还故意当着他的面说,曹操顿时感到羞愧难当,随即他立刻改变了戏谑的态度,向杨彪道歉,并表达了自己对杨修的惋惜之情。

杨修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智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绝对无敌的,即便是再聪明的人也要学会谦逊和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

杨修.中国大百科全书 [引用日期2023-06-25]

《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国学导航.2006-09-12 [引用日期2021-11-13]

0 阅读:8

浩哥爱讲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