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头赶赴成都,仅用一个动作揭开真实状态,难怪网友会心疼

光远评娱 2025-04-30 03:14:16

孙颖莎4月25日现身成都机场,细心网友发现她手上贴着“显眼”的创可贴。

手上受伤还坚持自己拿行李,让无数粉丝心疼。

有网友说:

手上的创可贴是她永不言弃的见证,沉重的行李箱是领军人的责任与期待。

小魔王的崛起之路

孙颖莎出生在石家庄的一个普通家庭,5岁的时候,父母把她送去学习乒乓球,本意是让她锻炼身体。

就这么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将来在乒坛掀起惊涛骇浪。

当初的教练,在提到孙颖莎的时候,还评价她小小年纪就有异于常人的专注力。

“别的孩子练半小时就喊累,她能一声不吭地练一上午”

也正是这种执着和坚持,才有了后来的“小魔王”!

2015年,15岁的孙颖莎进入国家二队,2年后凭借全国少年锦标赛冠军升入一队。

从这一刻,她从一名业余选手变成了专业的。

2017年日本公开赛,17岁的她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击败陈梦夺冠,成为乒联巡回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单冠军之一。

赛后日本媒体惊叹于这个娃娃脸少女赛场上的凶狠球风。

给她冠以"小魔王"的称号,从此这个标签与她如影随形。

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是孙颖莎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那场比赛后,她的世界排名如火箭般蹿升,正式跻身女乒主力层。

当时担任解说嘉宾的邓亚萍评价道:

“孙颖莎身上有种罕见的杀气,越是关键分越敢出手,这种气质是天生的冠军特质。”

2024年巴黎奥运会也是孙颖莎职业生涯中的巅峰。

在女单决赛中,她与队友王曼昱上演了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对决,最终以4-3险胜,夺得奥运金牌。

然而,荣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孙颖莎每天200组多球训练是标配,有时为突破某一技术环节,她会加练到手指磨出血泡。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刻苦,才造就了那个创可贴下的冠军之手。

教练邱贻可曾透露:“莎莎从不会主动要求减少训练量,有时我们得强制她休息,否则她能练到半夜。”

伤痛中的倔强与担当

4月25日,国乒队员们抵达成都参加封闭训练,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多哈世乒赛。

在众多队员中,孙颖莎一出现,瞬间吸引了无数目光

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关节处贴着醒目的创可贴,却依然坚持自己推着行李车。

时不时因用力而微微蹙眉。

有粉丝心疼地表示:“莎莎手都伤了还自己拿行李,看着好难受”;

也有网友赞叹:“这就是世界第一的担当,从不因小伤小痛而矫情”。

而这一次孙颖莎手上的伤是长期高强度训练积累的劳损。

孙颖莎的打法是右手横板两面反胶,正手暴冲和反手快撕需要手指关节承受巨大冲击力。

为此她的手指关节囊已出现轻微炎症,皮肤因长期摩擦而破损。

就算如此,孙颖莎也只是简单处理包扎后,坚持训练和比赛。

虽然有伤在身,但孙颖莎依然保持标志的笑容,在任何场合,从不以伤病为由寻求特殊照顾,也极少公开抱怨疲惫。

此外,网友和粉丝也惊喜发现,这一次落地成都,在孙颖莎身边有两个女保安贴身护送。

这也跟近几年,随着孙颖莎的人气飙升,她不得不面对代拍者和狂热粉丝的围追堵截。

有时甚至需要警察协助才能脱身,但即便如此,她依然保持着对球迷的友善,只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表达不满。

22岁的她,站在万众瞩目的光环下,依然坚持做真实的自己,不掩饰伤痛也不夸大坚强。

这几年,随着马龙、许昕等老将的淡出,孙颖莎和王楚钦等新生代选手被推上了国乒领军者的位置。

这一角色转换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领军者的责任和孤独

2025年兵乓球世界杯期间,尽管孙颖莎在决赛中以4-0横扫队友蒯曼夺冠。

但印度选手巴特拉、日本早田希娜、罗马尼亚斯佐科斯等外协选手都曾在团体赛中给国乒制造麻烦。

这些压力全都落在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肩上。

中国队乒乓球领域的“垄断”也让各个国家运动员熟悉了解,传统中国乒乓球的快准狠打法正受到全球各种新兴技术的冲击。

为此,孙颖莎特别增加了力量训练“增肌肉不增重”,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意味着孙颖莎要付出更多汗水。

但作为领军者的她,不得不不断突破自己。

成都封闭训练期间,教练组刻意减少集体训练比重,转而采用“高压单兵特训”。

通过模拟突发状况锤炼她的临场应变能力。

这种训练方式极其耗费心力,常常一天下来,孙颖莎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但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磨练,才造就了那个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的“莎局”。

在近期曝光的训练视频中,孙颖莎常常独自行走,与其他队员前呼后拥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孤独不是被孤立,而是领军者必须承担的心理状态。

她需要独自思考战术,独自消化压力,独自面对成败。

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当比分胶着时,场上只有你和球台,那种孤独感反而让我更加专注。”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孙颖莎和王楚钦的组合堪称“最甜CP”,但两人的相处模式却让球迷直呼看不懂。

2023年新加坡大满贯赛前,有球迷在机场拍到孙颖莎和王楚钦同框,两人却像陌生人一样。

一个低头刷手机,一个扭头看风景,全程零交流。

网友调侃:“这俩人的距离感,仿佛刚吵完架的小情侣。”

然而,到了比赛场上,两人立刻切换成“连体婴”模式,击掌、撞肩、耳语战术,默契得仿佛共用大脑。

球迷笑称:“在机场是王不见王,在赛场是莎头合体,这反差萌绝了!"

也许这就是二人心照不宣的相处模式,既是亲密战友,又需要保持适度距离,这是职业运动员的相处智慧。

0 阅读:5

光远评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