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零接管”现阶段不能这样说,智驾花式营销被按“暂停键”工信部: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

孙梦洁说汽车 2025-04-18 13:39:42

在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下,智能驾驶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趋势。伴随而来的是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令人不禁要问:智能驾驶真的安全吗?这项改变传统出行方式的技术,究竟是在推动行业进步,还是在制造隐患?近期,小米旗下的SU7标准版就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智能汽车的出现,原本是为了减轻驾驶者的负担,提升道路安全性,但如今的现实却让不少消费者倍感不安。新闻中时常出现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睡觉的画面,似乎无人驾驶的理想正在被噩梦所覆盖。而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工信部也于近期发布了相关公告,强调汽车制造商有必要明确其产品的功能边界与安全措施。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些安全规范究竟能否真正保障消费者的安全?这是否意味着智能驾驶的理想正在被现实所逼退?

在对智能驾驶的理解中,很大一消费者往往容易受到误导。许多汽车制造商通过夸张的宣传手法,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动驾驶”的假象。名词如“全程零接管”、“L2.9级能力”等新出现的术语,实际上是在模糊消费者对不同级别智能驾驶的认知。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L2与L3级别的区别或许并不明显,但这种混淆实际上是极其危险的。L2级仍然是辅助驾驶,而自动驾驶的真正实现应从L3级起才可被称为“自动”。这意味着在L2阶段,驾驶员始终需要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如果车企的宣传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对智能驾驶产生过度信任,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简直不容小觑。

工信部的公告恰好在此时发布,目的明显:遏制这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与行为,要求汽车制造商严格履行关于产品信息的告知义务。公告中提到的多项规定,突显了汽车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将为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建立一个基础保障。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标志着我国智能驾驶领域的监管体系正在日趋完善。

然而,也有行业专家指出,新的监管措施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压力更为显著。这些企业在提升技术、安全及打造合规产品之间,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过高的运营成本可能导致竞争加剧,许多小企业将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转嗅方向。但从长远看,这种整顿措施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这个行业向更安全、更高质量的方向前进。

在这样一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智能驾驶的技术迭代也在加快。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我国乘用车中 L2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将达到55.7%,这一数字未来还有望接近65%。然而,技术的快速推进是否能够保证安全性,却是每个消费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随着行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过度的市场宣传实则埋下了隐患。许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各类新概念,甚至创造出所谓的“L2.9+级智能驾驶能力”,给公众塑造出一种该技术已全面商用的错误认知。业内也有声音指出,这些夸大的宣传不仅混淆了消费者,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浮躁氛围。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从业者开始反思:如何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消费者的安全与理性认知,也许才是汽车行业应有的担当。尤其是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加大对风险的警示是非常必要的。就如同小马智行副总裁所说,当前智能驾驶这些名称的使用确实过于随意,企业有必要界定如“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具体含义,从而提升用户的认知。

行业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认知与需求必然会随之改变,车企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告知内容,确保用户对于智能驾驶功能的理解始终与市场趋势保持一致。然而,技术的复杂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度加大了这一任务的难度。如何将专业术语以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成为了企业面临的重要考验。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变革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安全和责任的思考也同样重要。根据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已上升至14%,这表明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需求不断加深。因此,车企必须在技术开发与消费者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不能忽视安全与合规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如何促进智能驾驶的良性生态,避免因技术浮躁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是所有行业从业者应考虑的共性问题。而这离不开政府与产业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与沟通,通过监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来提升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些思考的背后,消费者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有数据表明,高达76%的用户认为“高速自动驾驶”是相当必要的,而64%的用户则觉得“城市规划自动驾驶”也必须存在。与此同时,77%的用户愿意尝试“自动泊车”功能。这些数据反映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实践的迫切需求,但也揭示了市场与技术的不平衡局面。消费者的期待与技术的现实之间,显然还存在着一段距离需要填补。

智能驾驶的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眼下,消费者与行业正面临着智能驾驶的真与假,安全与风险的深刻抉择。汽车制造商在助推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真正承担起责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能与透明度。在这过程中,政府的监管与政策引导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既高效又安全的智能驾驶生态,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更有保障的出行体验,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而非让人类被技术所束缚。

0 阅读:2

孙梦洁说汽车

简介:孙梦洁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