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对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厌学率高达73.3%。在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厌学比例甚至高达80%。
我前两天的一篇文章“一个国际高中生的比较:国际高中和公立中学最大的差别是阅读量!”,一个从公立中学转学到一个国际中学同学,对比了两种教育的不同感受。
她在公立中学里,每天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上学特别痛苦。转学到国际中学后,每天要读很多书,学习虽然也紧张,但感到学了很多新知识。
一位昵称清爽云朵的网友,在文章后的留言:体制内高中,中考和高考的本质不是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的一种学习。考试是为了解决政府提供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
所以,要尽可能根据资源紧张程度,去匹配相应的考试难度,才能让参与资源分配的家长和学生,觉得还算公平。
我很同意这位网友的意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如此讨厌学习呢?
1.长时间的学习,让孩子厌烦
国家规定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个小时,但现实情况是,孩子们在校时间,几乎都超过10个小时,特别是实行延时服务后,同学们的在校时间更长了。
相比之下,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国外小学生,基本上都是下午3点就放学了。而我们的孩子,要上到晚上6点才能放学,每天从早上8点待到下午6点,差不多10个小时。
初中生和高中生,还要有早晚自习,每天在校时间更长。长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几乎没有时间玩耍,同学们们普遍会感到厌烦。
2.重复刷题,让孩子厌倦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开始刷题了,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复习的时候,就是大量的试卷。他们一张接一张地做,一直做到考完试为止。
只要不考试,他们就得一直做试卷,哪怕是重复的训练,也要不停地做。因为,我们普遍相信,多做题目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考试分数。
由于作业太多,同学们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写作业,课外兴趣和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压缩,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也挫伤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学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刷题和考试上,这样高强度的训练让孩子们如何喜欢学习呢?不厌倦又怎么可能呢?
如何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1.改变考试模式
改变现在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将高考作为一种智力和能力测试,只是学生可以上大学的一个门槛。
大学在招生时,录取学生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高中平均成绩、竞赛和特长等多个因素。
2.放开中学的教材内容
中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开阔眼界,从丰富多彩的人类智慧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寻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3.教学和考试分开
中小学的老师只负责教学和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本质功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娱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由于中考和高考只是一种智力和能力测试,可以扩大中考和高考的知识面,降低考试的难度。学生们每年可以多次考试,就像考驾照一样,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达到大学的入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