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局势依旧胶着,未现明显缓和迹象。在此敏感时刻,外媒却大肆炒作“中企赴美建厂”这一话题,其背后究竟有何不可告人的意图?即便中国率先做出让步姿态,特朗普政府就真的会就此收手,放弃对中国的围堵打压吗?
在关税战的博弈进程中,中美双方历经多轮谈判,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双方均试图让对方率先妥协。中国期望美国让步,这一诉求合情合理。
毕竟,本轮关税危机完全是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的,中国实则是无辜的受害者。要求受害者向施暴者让步,这在任何逻辑和情理层面都难以成立。
反观美国,特朗普政府一贯秉持极限施压策略。倘若此时美国选择让步,无疑会向全球传递一个错误信号,即“与美国对抗并无大碍,美国也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特朗普前期为塑造强硬形象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就在中美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僵持不下之时,外媒突然抛出一则重磅消息,宣称“有中国企业正在美国进行投资建厂活动”。面对这一消息,我们应如何理性看待呢?
一方面,这充分表明中美经贸合作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即便面临高额关税的重重阻碍,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依然难以被彻底切断。
另一方面,从客观角度分析,这一报道对特朗普政府而言,无疑是有利的。自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付诸实施以来,美国经济市场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股市、债市、汇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倘若这些问题持续恶化,最终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崩盘,特朗普政府无疑将承担主要责任。
明年,美国将迎来中期选举,若特朗普不想失去基本盘,避免被民主党掣肘,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美国经济局势。因此,特朗普政府暂停“对等关税”举措,并向中国释放谈判信号,本质上都是为了自救。
如今,外媒炒作“中企赴美建厂”这一话题,其背后动机或许与特朗普政府的自救策略如出一辙。即试图释放“中国对美国妥协”的虚假信号,以安抚美国民众的恐慌情绪,助力美国经济市场尽快恢复元气。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仍在不断施压,声称除非中国率先让步,否则美国将继续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即便中国率先做出让步,特朗普政府也绝不可能放弃对中国的打压。特朗普此举不过是装腔作势,企图掩饰其内心的心虚。那么,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在美国投资建厂,真的符合所有中国企业的利益诉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下四点原因足以说明问题:
其一,美国是否真的具备承接中国企业投资建厂的必要条件呢?这不仅涉及研发能力、人力资源以及成本投入等问题,更与产业链的完整构成密切相关。
美国曾经辉煌的工业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经济衰退的“铁锈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究竟凭借什么来吸引中国企业前往投资建厂呢?
其二,对于部分重工业产业而言,投资回报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而特朗普的总统任期仅有四年。
倘若特朗普无法长期执政,即便他对中国加征再多关税,那些转移成本巨大的企业也绝不可能轻易迁至美国。
其三,尽管中国的人力成本相较于东南亚多数国家确实偏高,但与美国本土相比,仍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中国在工人素质、供应链完整性、规模化效应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即便美国对中国商品施加高额关税,中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的综合成本仍有可能低于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成本。
其四,特朗普政府前脚刚对中国加征关税,后脚就传出中国企业投资美国建厂的消息。如此仓促地调整供应链布局,本就是商业领域的大忌。
更何况,是将生产转移至信誉度堪忧的美国。字节跳动和华为在美国市场所遭遇的惨痛教训,值得所有中国企业铭记于心。因此,中国企业若在美国投资建厂,必将面临不必要的高风险和沉没成本。
即便抛开民族大义和大国博弈的宏大叙事,仅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当前阶段,中国企业赴美建厂也绝非明智之举。
而外媒之所以大肆炒作所谓“中企赴美建厂”的消息,无非是试图营造一种有利于特朗普政府的舆论氛围。这一举措既有助于稳定美国国内金融市场,又能向国际社会那些正在观望中美交锋的国家释放信号——即中国表面上与美国对抗,实际上却在暗中与美国开展合作。
倘若中美双方突然达成协议,那些仍在观望、迟迟未对美国妥协的国家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说到底,外媒的这一做法就是企图让这些国家进一步陷入“囚徒困境”。
然而,中方早已洞悉特朗普政府的套路。中方多次明确表示,并未与美方进行任何实质性谈判。
这一表态,无疑是对“奉陪到底”立场的再次重申。相信世界各国在判断应相信中国还是美国这一问题上,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毕竟,美国的信誉度确实令人难以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