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为发起中美关税大战,某些人开始重提“新广场协议”构想,试图将中国塑造成1980年代第二个日本。这种历史类比背后,暴露出的是对国际格局变迁的认知时差。
所谓的“广场协议”几乎就是等同于对一个国家抄家级别的掠夺,前提条件是美国对中国有军事、经济、金融全方位的碾压式优势,美国人有这个底气吗?显然没有,从1985年纽约广场饭店到2025年华盛顿国会山,全球经济权力版图的深层重构早已为“历史重演论”画上休止符。
1985年的广场协议本质是“宗主国与附庸国的货币游戏”。彼时日本虽为经济巨人,却是政治侏儒:驻日美军基地、和平宪法锁链、半导体产业打压的三重枷锁,使其在谈判桌上丧失了说不的勇气。而今日中国手握完全不同的战略筹码,全球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占全球30%的制造业增加值,这些硬实力构筑起不可逾越的议价鸿沟。
一是中国早已实现经济自主权的代际跃升。日本在广场协议前对美出口占GDP的4.6%,而2024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降到14.7%。中国2024对美出口仅占GDP的2.83%。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内需市场已达美国规模的绝大部分,经济战略纵深远超当年日本。这种结构性差异,注定美国无法复制“以市场换汇率”的施压模式。
日本在1980年代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超85%,国民经济深度嵌套于“华盛顿共识”框架。而中国当前持有的美债仅占外汇储备总额的一成有余,且拥有41个本币互换协议支撑的货币防火墙。金融战线,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数亿人群,构建起平行清算体系。
广场协议的成功,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余威犹存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达70%,美国通过操控SWIFT系统即可左右他国货币命运。但如今数字货币革命与去美元化浪潮正重塑金融秩序: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个国家,40余国开启本币互换协议,黄金储备多元化趋势加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从“全球指挥棒”降级为“区域影响力”。
二是中国军事主权的有强硬屏障。《美日安保条约》使日本丧失国防自主权,其军费开支长期被限定在GDP的1%以内。相比之下,中国2024年国防预算达1.67万亿元,歼-20量产速度超过F-35,形成西太平洋区域拒止能力,这是任何汇率施压无法穿透的物理屏障。
三是国际环境的范式转换。2023年沙特对华石油人民币结算、巴西阿根廷推进共同货币体系,这些标志性事件正在解构美元霸权的底层逻辑。当石油-美元循环出现裂痕,美国试图通过汇率协议转嫁危机的传统路径已失去现实支点。
在地缘政治层面,“全球南方”合作网络打破西方围堵,这种多维反制能力,不可能让美国意图得逞。
四是中国产业升级已经在路上。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受挫源于核心设备依赖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而中国“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半导体发展,中国2024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达38%;中国的产业发展使得任何试图复制1980年代汽车产业打压模式的操作都难以奏效。
中国应对战略挤压的工具箱,展现出与日本截然不同的维度,使任何单边施压都面临“七伤拳”式的反噬风险。
当美国试图用1980年代的剧本演绎21世纪的货币战争时,忽略了一个根本性转变:全球权力结构已从“中心-边缘”模式进化为“多极网格”形态。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构建的内生增长模型,以及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创设的制度性权力,正在书写不同于广场协议时代的博弈方程式。
历史从不是简单的轮回,今日中国与1980年代日本的本质区别,不仅在于经济体量的超越,更在于掌握了“发展自主权”这把破解霸权桎梏的金钥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试图复刻“广场协议”,都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