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统万斯刚刚结束对印度的高规格访问,克什米尔地区便爆发了大规模恐怖袭击。印巴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军事对抗风险骤升。如此精准的时间点,令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场巧合。
事实上,挑动地区冲突、制造局势动荡,从来都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张常用王牌。过去50年,类似的剧本不断上演。
1980年代,美国一边向伊拉克提供情报支持,一边暗中通过以色列向伊朗输送武器,亲手催生了长达八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最终令整个海湾地区元气大伤,石油资源牢牢掌控在美国主导的体系中。
冷战末期,南斯拉夫本有机会走向统一与稳定,但美国却通过支持各地分裂势力,成功将巴尔干地区撕裂成数个冲突不断的小国,为北约东扩铺平了道路。
进入新世纪,乌克兰危机再次重演老套路。2014年,美国深度介入乌克兰国内政局,助推亲西方政变,随后挑起克里米亚争端,将俄欧关系彻底打破,北约趁势东扩至俄罗斯家门口。
在亚洲,2010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即将取得重大进展时,钓鱼岛争端突然升级,中日关系迅速恶化,区域经济整合的步伐被硬生生打断。
如今,随着中美新一轮关税战升温,美国正急需在全球范围内制造新的地缘焦虑,巩固自身主导的供应链体系,迫使各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南亚,自然成了又一枚可以被推上赌桌的棋子。
印度近年来在中美之间保持某种战略模糊,不愿彻底倒向任何一方。而印巴冲突的激化,不仅能绑紧印度在安全领域对美方的依赖,还能打乱中印关系缓和的节奏,阻断区域大国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历史一再证明,美国惯用的手法就是:在合作出现曙光时制造对立,在和平临近之际引爆冲突。打着"自由"与"秩序"的旗号,实则在全球各地复制着分裂与动荡。
今日之南亚,不过是这场全球博弈中的又一枚被点燃的火种。
真正需要警醒的是,每一次局势的恶化,不仅仅是地区的悲剧,更是对所有寻求独立发展国家的深刻提醒:唯有坚持自主,才能走出被操控、被利用的历史循环。
未来已在眼前,谁能跳出棋盘之外,谁才真正拥有选择命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