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出不了这么一号人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1-03 10:01:57

(鄱阳湖)

北宋时,有个地方叫做饶州。

这个饶州啊,就是今天的江西鄱阳。

今天的鄱阳,是江西上饶市下边的一个县,这个地方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在鄱阳湖的东岸。

古代说这个地方是“舟车四达,百货归墟”,意思是说古代饶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商业兴旺,商品琳琅满目,是个繁荣富庶之地。

大概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的时候,饶州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饶州城里有个商人,叫做甘绍,这个人非常有钱,因为我们刚才说饶州这个地方本来商业就发达,甘绍祖上就是饶州人,他家里更有产业,这人头脑也聪明,继承祖业之后是小钱生大钱,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的银钱和手里的货物估值就上万两银子,所以说这个甘绍是当地有一号的富户。

但是,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这么一天,甘绍家里所有的资产,就全都被偷走了。

官府初步判断,是团伙作案,因为一个人一夜之间他也偷不完,他也没有能力干出这么大的事情来,所以饶州衙门接到了甘绍的报案之后,三班衙役立刻出动,没过几天时间就抓了十四个人,认定他们就是窃财的的匪盗,于是将他们一一定罪,打算择日问斩。

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个叫做范正辞的官员到饶州上任,这个案件就被他给知道了。

(甘绍)

范正辞,字直道,山东高平人。

小范同志呢,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幼年就勤奋好学,精通史书,长大之后刻苦攻读,进士及第,被朝廷授予了安阳主簿的官职。

安阳,就是今天河南安阳,主簿这个官职,在魏晋以前,是地方各级衙门负责辅佐主官的文职,说白了是佐官,还是有一定权力的职务。

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就做过曹操的主簿,吕布刚出道的时候,也在他义父丁原的手下做过主簿。

东晋有个人叫做习凿齿,他做过东晋权臣桓温的主簿,一时权势强劲,时人更有诗云: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但是等到隋唐之后,主簿就变成了地方官署的文书官,其职权就大大降低了。

官场是寂寞的,官场也是很熬人的, 一个小小的主簿能不能发财另说,就算是想要升官,那也是很难的。

很多人初入仕途的时候,都认为自己能够轰轰烈烈的干一番大事儿,能够成就功名,但是如果你真正的在那个位置上,你就会发现这一切并不容易。

就拿范正辞这个主簿来说,他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他整日的工作也十分重复。

他想要见领导,领导不一定见他,他想要上奏疏,他没有那个资格。

他想要评论时政,他大可评论,但是空荡荡的府衙里没有人能够听得见。

他想要针砭时弊,想要决策这个王朝未来的走向,想要在工作中有点作为,不好意思,你职务太低,衙门里的那点账你还算不明白呢,你还掺和国家大事儿?

而且,有时候上天似乎总是要和你作对,每当你用尽全力走上一个舞台想要发言,想要指点江山的时候,总会有人把你的麦克风音频线给拔了。

(范正辞)

北宋的时候,很多人仕途不顺,那基本上就认命了,消沉了,但是范正辞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大家都是平凡人,但是平凡的人里,也总有不平凡的人,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就不平凡嗯?

因为,如果生活是鱼缸,梦想是大海,那么有一种人,就算是在鱼缸里游泳,他也能游出在大海里乘风破浪的气势来。

认清生活的本质后还要继续热爱生活,这种心态,非英雄不能及也。

范正辞做主簿,是在北宋开宝年间,开宝,这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太祖做皇帝,他当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权力的分化。

五代十国时期频频动乱,王朝不断更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候权臣太多,很容易桎梏皇帝,武将也太多,这些地方上的武将拥有足可和朝廷抗衡的军队,而且还动不动就变节,所以才会时常就搞叛乱。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想要长治久安,中央集权都是必须的,所以赵匡胤很快在朝廷的权力结构上做出了新的调整。

(宋太祖点检像)

首先,皇帝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三个官职。

参知政事,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副宰相,负责辅助宰相的工作,并且分担宰相一部分的职能。

枢密使则属于枢密院,而枢密院是北宋管理军国政务的最高级别的单位,所以枢密使的职能,和宰相也是相当的。

一个王朝的命脉是什么?应该是经济,经济就是钱,建设需要钱,打仗需要钱,给官僚们发工资需要钱,赈济百姓也需要钱,就连铸就盛世,也需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做支撑,而这个三司使,主要就负责国家的财政工作。

这么一来,这三个职务不仅可以相互制约,还基本上把宰相的权力给分割的差不多了。

相权和皇权自古就是充满矛盾的,都说君臣两不疑,可真正到那种境界的,只有蜀汉的刘禅和诸葛亮。

官僚阶级们位高,但是他们所拥有的权力都被皇帝划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这样他们就没有能力在政治斗争中制约皇帝,皇帝在政治层面的集权就得以实现。

朝廷里的制度得以完善的同时,皇帝对地方上的军事势力也做出了调整。

首先,为了防止地方上的武将不安分,皇帝把天下州一级的最高领导都换成了文人担任,也就是知州,而且在设置知州的同时,另外设置通判来监督知州。

(雪夜访普)

宋太祖早年时,曾经和丞相赵普说过这么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皇帝说,五代时期,藩镇肆虐,兵强马壮就能够做天子,百姓深受其害,所以我把各个州府都派文人去治理,这些文人们掀不起什么风浪,无非是贪墨,但就算几十个,几百个文官都贪污腐败,其危害也比不上一个武夫造反。

基于宋太祖这种重文轻武的方针,北宋文人仕途的大环境是好的,是较为容易的,所以范正辞从主簿干起,几度升职,最终被任命为了饶州的知州。

范正辞当年做主簿就比一般人要认真,他政绩很好,所以才能被朝廷青睐,向上那么走动一下。

在成为知州之前,范正辞还履任过很多工作,从这里调到那里,从那里再调到这里,他一直在路上奔波,真可以说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时候他也会感到迷茫,感到困惑,对未来的人生感到忧虑,但其实这都不重要,因为在宏大的历史舞台上,如他这样的人,是很多的,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如果世俗对人的定义是应该追求成功,那么在范正辞看来,真正的成功,就应该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

他初到饶州,就碰上了当地乡绅富户甘绍巨量家财失窃的案子,本来他到的时候,当地官府已经把这个案子处理完毕了,就等着选个日子对这十四个小偷开刀问斩了,但是范正辞这个人比较细心,他仔细的审问了这十四个人,发现这些人呐,老实巴交,都是乡民,而且没有前科,一点都不像能犯下如此大案的有组织犯罪集团,所以范正辞并不认可官府给出的这个结论,而是自己下到民间走访,不知道是他真的能力优秀还是运气好,真正偷走甘绍家里银钱的盗贼们,还真就让他给碰到了。

一般来说,范正辞是知州,那他就是饶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在饶州,做官做到他这个级别的,他很少能够亲力亲为去做些什么,因为他手底下供他驱使的官吏是很多的,作为知州,他最主要的任务,是判断。

抓人,那是捕快的事情。

但是,范正辞不一样,他是亲自带人把这一伙贼人捉住的,而且还不是那种在后边喊兄弟们上啊,自己坐享其成的类型,我们来看这一段记载:

正辞即单骑出,追及之。贼控弦持..来逼,正辞以鞭击之,中贼双目,执之以归。

什么意思呢,说范正辞发现这伙匪盗之后,自己单枪匹马就杀出去追人了,在追击的过程中,这群匪盗还十分嚣张的予以还击,用弓箭射击范正辞,而范正辞毫不畏惧,用鞭子击落飞来的箭矢,甚至还用鞭子袭击到了匪徒的眼睛,使他们失去了行动能力。

就这样,范正辞堪称神从天降,一对多就把他们给全抓了。

诸位想象,这个过程,堪比动作电影,还是堆满特效的那种。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份,范正辞病故了。

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又去到过扬州定州杭州,也到河东一带任职,天下之大,处处是范正辞安身立命之地。

(宋太宗画像)

他漫长的仕途生涯中,他还曾有一次受到过宋太宗赵光义的接见,但是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在王朝的治乱兴衰当中,如范正辞这样的人太多了,就如恒河沙数,似乎不值一提。

但是,他毕竟真正的存在过,他不是故纸上的一段记载,也不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角色和人物,而曾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

这人生啊,很漫长,我们年轻时,觉得人生一眼望不到头,觉得时光任意挥霍,但当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这漫长的人生似乎转瞬即逝。

历史的星空之下,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明月,有人,就那么存在,和存在过。

34 阅读:7558
评论列表
  • 2024-01-04 17:26

    好文章

    用户12xxx21 回复:
    好文章,好官
  • 2024-01-19 15:26

    如果说写作文,你走题了。如果说写论文,你的论点和甘绍有什么关系?就这样子的文章东裁西剪的硬拚凑也好意思拿出来,你简直就是在网络里寻畔滋事!

  • 2024-01-08 08:30

    观点奇怪,好文要顶

猜你喜欢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