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记者讲故事|青春点亮超级“充电宝”

长城网 2024-02-24 01:30:59

青春点亮超级“充电宝”

承德广播电视台记者 宫琳

提到承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避暑山庄,塞罕坝。因为历史文化是它的根脉,绿色生态是它的筋骨,天蓝水清是它的品格。六十多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进驻塞罕坝,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又一群青春力量注入到承德丰宁,开创了又一个绿色发展的世界之最。我很荣幸,以记者的身份成为了这个世界之最的见证者,也由此结识了一群正青春的建设者。

2021年12月31日,世界最大的“充电宝”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其中四项新技术发明应用世界第一、独步全球。而这项工程从立项到投运,建设运营它的团队,职工平均年龄只有31周岁。

工作中的贾鑫。资料

我第一次去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采访的是贾鑫,当年他28岁,被单位的人称为“多面手”。因为他在机电安装调试时仅用214天就完成了8台蜗壳组装;他同时成立三个攻关小组,将流道充排水、系统倒送电、机组分部调试三项操作同期开展;他主动研究引入电缆三维敷设等技术,在首批机组调试中创造了6项行业第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让贾鑫难忘的是他刚到丰宁时的那个冬天,2011年的第一场雪和往年一样如期而至。贾鑫的第一项工作是电站的基础勘测,电站项目选址在距离县城60公里开外永利村。然而在当时,这里除了高山和滦河,剩下的就是一片片荒滩和寒冷……那年刚满22周岁的贾鑫和伙伴们在零下30℃的严寒中,每天背着设备徒步几十公里进山踏勘,双脚跑遍了项目周边的山山岭岭,三个月下来累计行程1600多公里。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随着我去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采访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走近了更多的青春精英。

燕山大学毕业生王博是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毗邻北京”“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才决定来到丰宁的,和他一起入职的有10名大学生。欢迎会是在临时驻地举行的,会场内,水声滴答作响,屋顶漏下的雨水很快装满了十几个小塑料桶。一面是逐渐远离的都市繁华,一面是近在咫尺的“世界之最”。11名大学生相拥在一起,“留下来,我的青春从此就与‘世界之最’有关”的口号嘹亮!窗外的雨更大了,天空、大山、沟壑、工地和年轻人的身心混合在一起,融进了电站工程。

如今已担任工程部副主任的李斌,也是首批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之一。他介绍说,电站地下工程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艺复杂,通风、保暖、除尘难度大……这些都曾是困扰工程推进的业界难题。

但在这支年轻的团队面前,一个个难题都在智慧和实践的碰撞中迎刃而解了。他们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系统性攻克了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建造关键技术,针对性研发了光控防寒保温自动设备,创新开发了烟尘快速净化系统……正因为年轻,人们遇到的都是新问题;也正因为年轻,解决问题用的都是新办法。就在这支年轻团队的忙碌中,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营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时间来到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闪亮登场。张北的风和承德的水点亮了北京和张家口的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部场馆的100%绿色电能供应。那天晚上恰好贾鑫在值班,盛大的开幕式是次日重播才看到的。在后来对他的录音报道里,说起当时的感受,34岁的贾鑫哭了,他说自己和同事们都感到特别地自豪。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资料图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是年轻的一代、无悔的一代,每一次面对面,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但让我略感遗憾的是之前我是一名广播记者,经常用录音笔记录现场的声音。那些感动我、震撼我的画面只能用双眼印在我的心里。幸运的是,现在我是融媒体新闻中心的一员了,几天前我和同事又一次走进了这个绿色充电宝。

正在安装的11号和12号两台变速发电机组,将在2024年正式投产发电。到那时,整个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将可以满足260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减少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新增造林24万亩,约为塞罕坝有林面积的五分之一。那一天,我一定要再回到现场,不仅见证这样的历史时刻,也为我全程参与这个世界之最项目的采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监 制:赵永刚

策 划:张 霰

统 筹:张梦琳

编 导:田 梦

记 者:宫 琳

摄 像:姚 杰

后 期:姚 杰

视 觉:筵 怡

化 妆:岳晓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