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22日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当场表示不用海归,害怕海归里有间谍。此话一出,网友纷纷指责她,《新京报》等媒体也指责她,就连媒体人胡锡进也发文要求董明珠道歉。董明珠没有回应,胡锡进异常生气,4月25日,他再发文斥责董明珠,要求董明珠道歉,可董明珠还是懒得理他…

胡锡进等人再批董明珠
近日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董明珠的发言引发争议,她公开表示公司不录用任何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理由是分不清哪些海归是商业间谍,这番言论迅速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最先提出反对的是经济学家马光远,他认为这种说法缺乏基本判断力,会损害企业形象,建议董明珠该退休。随后多家主流媒体加入批评队伍。《新京报》用既无知又短视评价该言论,《青年报》则指出这是对海归群体的污名化。

资深媒体人胡锡进也表示反对,他连续三天在社交平台发文,要求董明珠必须道歉。第一天他强调国内优秀企业都在使用海归人才,比如家电行业销量冠军美的集团就有大量海归员工。第二篇文章他直接指出这种招聘限制涉嫌违反劳动法,属于就业歧视。
面对多方批评,董明珠至今未作回应,有分析认为,她的言论可能是内部会议发言被断章取义传到网上。但更多人认为,作为知名企业家,董明珠在公开场合发表这种观点确实不妥。特别是海归等于间谍的说法,既缺乏证据又伤害了数百万留学人员的感情。

不过,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因言论引发争议了,去年她就因员工跳槽要赔培训费的说法遭到法律专家质疑,今年,她又大胆发言引起了热议。
目前,格力电器官方尚未调整招聘政策,观察人士认为,董明珠坚持不道歉是她一贯的风格。

该不该指责董明珠
有网友支持董明珠的发言,他们认为企业自主招聘权受法律保护,就像婚恋自由包含拒绝权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设定招聘标准无可厚非。有数据显示,国内互联网企业招聘时普遍倾向985高校生源,外资企业则偏爱海归人才,这种差异恰是市场多样性的体现。格力作为制造业企业,侧重国内技术人才培养,没什么错。
而且,海归里真的出现过间谍,某部委工作人员郝某正是在留学期间被境外策反。国家安全部门统计显示,近十年涉外间谍案中,具有留学背景人员占比约17%。

光明网4月23日刚报道过留学人员被境外势力策反的案例,这说明董明珠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就像不能说所有干部都是贪官,但干部队伍确实存在腐败分子,这是个概率问题而非全称判断。
华为公司外籍员工占比8%,海归人才超过2万人,同时也有企业明确要求仅限国内高校毕业生,这种差异化用人策略本是市场常态,可当格力采取不同标准招聘时,却遭舆论批评,这可没道理。
《就业促进法》第26条明确禁止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歧视,但教育背景尚未列入保护范畴,这意味着企业设定学历要求虽不道德但并不是违法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基于出生地、血统等不可改变因素的歧视。

事件发展至今,格力方面一直保持沉默。作为年营收超2000亿元的跨国企业,格力全球供应商中不乏外企,其海外专利布局更依赖国际人才协作。这和董明珠说的不招收海归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网友指责董明珠的根本原因吧。
不用海归也是有道理的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因不录用海归的言论遭受批评,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她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企业安全防范是有必要的。

在制造业领域,核心技术的泄露风险是很高的,2018年某空调企业曾因员工跳槽导致压缩机技术外流,直接造成12%市场份额流失。华为公司5G研发过程中,也发生过内部人员向境外传递技术资料的案件。这些事实表明,企业加强人才管理并非多此一举。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反间谍法》明确要求重点单位建立防范机制。格力拥有24项国际领先专利技术,在智能装备、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处于前沿位置。其采取的指纹识别门禁、离职追踪等措施,实质是履行法律规定的安保义务。在欧美对华技术封锁加剧的背景下,这种谨慎态度确实是对的。

对就业歧视的指责,也需要明确企业属性差异,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72%的公司设有特定招聘门槛,互联网企业普遍要求985高校优先,外资企业则侧重海外经历。格力作为制造业龙头,侧重本土技术人才培养的决策是没错的。
华为每年引进超3000名海归人才受赞誉,格力选择不同用人策略却遭批判,事实上,两家企业分别处于全球化扩张和技术保护的不同阶段,格力研发团队本土人才占比达89%,近五年专利申请量保持行业第一,证明它招聘国内人才是正确的。

将企业内部会议发言放大解读本身就不对,就像餐厅选择川菜厨师不代表否定西餐,企业用人偏好与行业人才政策也要区别看待。个别媒体将正常商业决策炒作成社会对立,这种流量至上的做法本身就是错的。
随着国际竞争加剧,核心技术保护已成企业生存关键。统计显示,近五年我国企业因商业间谍导致的年均损失超200亿元,提前做好防间谍准备,没有一点错。

结语
企业确实有权利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招聘标准,招聘什么样的人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过,企业既要做好风险防控,避免专利泄露,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才。
胡氏在2022年力推引进美国辉瑞公司的所谓新冠“特效药”,就发觉他不对头了。这个辉瑞公司名声狼籍,世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