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孔东梅探望水静,席间水静说道:子珍当年对你爸有2个意见

佳钰谈历史 2023-03-12 06:54:00

“阿姨,您是在我外婆身边最久的人,我想向您了解一些我外婆生前的事迹,我想让她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

孔冬梅在撰写《听外婆讲那过去的故事——毛泽东和贺子珍》之时,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外婆的事情,特意找到了水静,向她如此询问道。

孔冬梅是李敏的女儿,也是最崇拜外公外婆的人,她一直致力于传承红色家风。

看着孔冬梅下巴上的那一颗痣,原本目光有些迷茫的水静眼睛忽然亮了起来,她拉着孔冬梅的手感慨道:“你和你外公长的真像,尤其是这颗痣。”

“很多人都这样说,我也觉得很幸运。”孔冬梅笑着回应道。

她们两人越聊越深,水静时而拉着孔冬梅的手,似是在回忆,时而闭着眼睛,静静地思考,从她的口中,完全展现出来一个和其他人眼中完全不一样的贺子珍,也让她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父母的事情,这对孔冬梅来说,无疑是最珍贵的宝藏。

说到李敏和孔令华结婚的时候,水静忽然来了精神,她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说道:“当年子珍虽然没有见到孔令华,但是他对于你爸爸一直都有两个意见。”

“什么意见?”孔冬梅有些好奇,毕竟在她的记忆中,外婆和父亲还算满意,两人一直相处的不错,难道在此之前,他们两人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可没想到,水静说出来之后,孔冬梅竟然忍不住笑了出来。

当年贺子珍对孔令华究竟有什么意见呢?

孔冬梅

1959年8月29日,中南海的颐年堂中一片热闹,毛主席坐在主位上,满脸笑意的看着女儿李敏和孔令华结为连理。

这场婚礼虽早已经在预料之中,却比他预计的到来的要晚一些。

李敏和孔令华早在中学的时候就是同窗好友,那个时候,他们两人的感情单纯,只是普通的同学情谊。

但是在共同学习,追求进步的时候,他们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彼此,一个攻读理科,一个主学文科,最终孔令华不负众望的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而李敏则是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顺利考入大学之后,李敏和孔令华也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对于女儿的这个对象,毛主席也是早有耳闻,对于女儿的感情生活,主席并没有过多地干涉,甚至在两人闹矛盾的时候,还会开导女儿,让女儿注意劳逸结合。

眼看着李敏和孔令华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身为一名父亲,自然是十分关心的。

有一天主动向李敏了解了孔令华家中的情况。

“和你一起的那个小孔,他的父亲是谁?是做什么的?”

这一问就把李敏问住了,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讨论过家世的问题,因为毛主席从来不允许李敏在学校中说自己是“主席的孩子”,所以她也不清楚孔令华家中的情况,她摇摇头表示:“我没有问过,他也没有说过。”

“那你们两个是怎么在一起的呢?”

李敏对这些并不在意,她说道:“我们之前是同学,他的父亲应该也是军队中的干部吧,再说了,我是和他交朋友,了解他的父母做什么?”

毛主席摇摇头,说道:“两家结亲,自然是要了解一下的。”

主席的这句话,让李敏忽然反应过来,她和孔令华也确实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因此在父亲的督促下,李敏和孔令华互相了解了彼此家中的情况,直到这个时候,李敏才知道,原来孔令华就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

孔从洲将军在毛主席这里也是个老熟人了,毛主席知道了之后,心中也十分欣喜,他当即向李敏问道:“你们的事情我没有什么意见,你什么时候带小孔来见见?”

李敏的脸一下就红了,她想了想,对毛主席说道:“这我回去还需要和他商量一下。”

“你们年轻人的事情还是需要你们自己解决的,我就不插手了,什么时候商量好了,记得跟我说。”主席嘱咐道。

回到学校后,李敏就开始认真的思考和孔令华的事情了。

只是两人在商议的时候,李敏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她应该将这件事先写信告诉远在南昌的母亲贺子珍。

实际上,早在1年前李敏就有和孔令华结婚的打算,那时候贺子珍对于女儿的成长感到十分欣喜,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却没有立即同意这门婚事。

她没有说明原因,只说了希望女儿能够推迟一年结婚,再多一些读书的时间,李敏尊重母亲的决定,这才推到了1959年。

至于其中缘由,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就连李敏也不知道,一直到几十年后,孔冬梅才从水静的口中了解到了贺子珍的想法。

原来贺子珍一直很希望能够有一个读书的机会,这是她参与革命几十年,在苏联奔波10年始终没能做到的事情。

虽然在长征的路上,贺子珍也断断续续跟着毛主席念过一些书,但是当时贺子珍在革命事业和生育这两件事上,几乎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在长征路上,贺子珍一共为毛主席生下了5个孩子,最匆忙的一次是在一间半山腰的茅草屋中生下了一个女儿。

那时候大部队后面还有紧追不舍的追兵,距离他们只有几十里地,贺子珍生完孩子之后,根本没有时间停留,匆忙留下了一张纸条和30块银元之后,就匆忙被人抬走了。

临走的时候,贺子珍只来得及看一眼孩子后面的胎记,此后就再也没有这个孩子的消息了。

而在走过长征之后,贺子珍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见到了越来越多有学识、有见识的女学生,看着毛主席他们谈笑风生,而自己因为无法理解,无法融入感受到痛苦的时候,贺子珍当即收拾包裹,去往了苏联。

而她和毛主席的缘分,也就此了断。

所以贺子珍比谁都清楚读书的重要性,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毕业,就早早的结婚生子,因此才会提出让李敏晚一年结婚的要求,只是李敏也是很久之后才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这次李敏在给母亲写信之前,心里也在打鼓,她长时间在北京上学,只有放假的时候会回去和母亲团聚,对于母亲的想法,李敏并不清楚。

但这一次回信,贺子珍同意了她和孔令华的婚事。

得到母亲的点头认可之后,李敏大喜过望,当即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两人的婚期也定在了8月28日。

之所以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主席要处理八届八中全会的事宜,只有等到会议结束后才有时间,所以才定在了8月28日。

婚礼在即,李敏早早就开始为这次结婚做准备了。

父亲一向崇尚节俭,这次婚礼也不意外,但是要准备的东西还是不能少的。

虽然两人都是学生,还没有正式的收入来源,可是由于平时在父亲的看管下生活的比较节俭,李敏这些年来还是存下了不少钱,这些都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给她的零花钱,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几十块钱。

她为孔令华置办了一套新衣服,又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这样一番折腾之后,李敏手中的钱也所剩无几了。

眼看没有无法为自己置办新衣服,李敏干脆将一件自己从来没有穿过的连衣裙拿出来,重新裁剪一下,当做礼服穿。

8月28日,婚礼仪式举行的当天,李敏早早来到了颐年堂,迎接前来道喜的宾客,看着长辈和好友纷纷落座,李敏心中也是十分高兴。

这场婚礼简单又质朴,却成了李敏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依旧住在中南海中,享受着难得的蜜月时光。

然而这段幸福的时光因为一封南昌的来信截然而止。

贺子珍生病了,李敏心中焦灼不已,她第一时间就向父亲请求,希望能够回南昌看望母亲,并将这封书信交给了主席。

没想到做事向来风风火火的主席翻来覆去将这封信看了好几遍,这才跟李敏说道:“既然你母亲身体不舒服,你该去看看的。”

没过几天,毛主席就找了一辆最快的货机,让李敏和孔令华搭乘去往了南昌,临出发前,毛主席还特意准备了一些水果,让李敏带给贺子珍。

看到父亲如此用心的样子,李敏差点落下泪来,只有她知道,这些年来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更何况,这次贺子珍病发也是因为太过思念毛主席所致。

有了父亲的话,想必母亲也会痊愈的快一些吧。

到了南昌之后,李敏几乎没有停歇,第一时间就去往了母亲的住处,里面的到来让贺子珍的气色好了不少,一向寂寥的住所中也有了一些生气。

有时间的时候,李敏总会陪着母亲出门走走,或者是带着母亲买些东西,贺子珍嘴上虽然说着不用,但是对于女儿的关心却显得十分开心。

贺子珍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孔令华,但是对孔令华也是十分关心,时常嘘寒问暖,唯恐他不适应南昌的天气。

在南昌待了一个多月之后,贺子珍的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为了不耽误李敏的学习和生活,贺子珍便催促着他们尽快返回北京。

李敏原本也想多陪母亲一段时间,可学业毕竟还没有完成,只好和孔令华先行回了北京。

但李敏和孔令华还是时常回到南昌看望母亲的,毕竟母亲一个人在南昌的生活实在太过冷清,总是需要人陪伴着,病情才会好一些。

贺子珍和孔令华的相处也开始变得原来越融洽,他对孔令华的称呼从一开始的全面慢慢变成了“小孔”,同时对这个女婿的为人处世表示十分赞赏,看见女儿生活的如此幸福,贺子珍也算是放下了一个心头大事。

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贺子珍刚开始不同意女儿结婚,除了担心耽误女儿的学习之外,对孔令华也有着诸多的不满意。

这一点还是贺子珍离世几十年后,她的好友水静向孔冬梅说的。

水静比贺子珍小20岁,在南昌的时候是和贺子珍走得最近的姐妹,就连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庐山会面也是在水静的帮助下促成的。

所以除了李敏之外,最了解贺子珍的恐怕就只有水静了。

水静对孔冬梅说:“你妈妈和你爸爸的感情虽然子珍是同意的,但是子珍对你爸爸是有两个意见的,一是你爸爸刚开始身体不好,子珍担心会拖累你妈妈;二是这个病偏偏是胃病,胃病史最难缠的,无怪乎你外婆不同意了。”

好在后来孔令华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身体慢慢好转的同时,工作也开始步入了正轨,眼看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贺子珍这才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坦率地接纳了这个女婿。

毛主席离世之后,李敏和孔令华还亲自带着母亲,到毛主席纪念堂中看望父亲,了了贺子珍一生没能进京看望主席的遗憾。

随着贺子珍离世,李敏年迈,身为毛家的第三代,孔冬梅选择将这件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外婆和母亲,同时也算是对自己红色家风的传承。

0 阅读:149

佳钰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